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8130字。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问圣•奥古斯丁:“时间究竟是什么?”他回答说:“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世间许多习见周知的东西都是如此,最显著的就是“美”。我们天天都应用这个字,本来不觉得它有什么难解,但是哲学家们和艺术家们摸索了两三千年,到现在还没有寻到一个定论。听他们的争辩,我们不免越弄越糊涂。我们现在研究这个似乎易懂的字何以实在那么难懂。
  我们说花红、胭脂红、人面红、血红、火红、衣服红、珊瑚红等等,红是这些东西所共有的性质。这个共同性可以用光学分析出来,说它是光波的一定长度和速度刺激视官所生的色觉。同样地,我们说花美、人美、风景美、声音美、颜色美、图画美、文章美等等,美也应该是所形容的东西所共有的属性。这个共同性究竟是什么呢?美学却没有像光学分析红色那样,把它很清楚地分析出来。
  美学何以没有做到光学所做到的呢?美和红有一个重要的分别。红可以说是物的属性,而美很难说完全是物的属性。比如一朵花本来是红的,除开色盲,人人都觉得它是红的。至如说这朵花美,各人的意见就难得一致。尤其是比较新比较难的艺术作品不容易得一致的赞美。假如你说它美,我说它不美,你用什么精确的客观的标准可以说服我呢?美与红不同,红是一种客观的事实,或者说,一种自然的现象,美却不是自然的,多少是人凭着主观所定的价值。“主观”是最纷歧、最渺茫的标准,所以向来对于美的审别,和对于美的本质的讨论,都非常纷歧。如果人们对于美的见解完全是纷歧的,美的审别完全是主观的,个别的,我们也就不把美的性质当作一个科学上的问题。因为科学的目的是于杂多现象中寻求普遍原理。普遍原理都必定有客观性,美既然完全是主观的,没有普遍原理可以统辖它,它自然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了。但是事实又并不如此。关于美感,纷歧之中又有几分一致,一个东西如果是美的,虽然不能使一切人都觉得美,却能使多数人觉得美。所以美的审别终究还有几分客观性。
  研究任何问题,都须先明白它的难点所在,忽略难点或是回避难点,总难得到中肯的答案。美的问题难点就在它一方面是主观的价值,一方面也有几分是客观的事实。历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学者大半只顾到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所以寻来寻去,终于寻不出美的真面目。
  大多数人以为美纯粹是物的一种属性,正犹如红是物的另一种属性。换句话说,美是物所固有的,犹如红是物所固有的,无论有人观赏或没有人观赏,它永远存在那里。凡美都是自然美。
  从这个观点研究美学者往往从物的本身寻求产生美感的条件。比如就简单的线形说,柏拉图以为最美的线形是圆和直线,画家霍加斯以为它是波动的曲线,据德国关学家斐西洛的实验,它是一般画家所说的“黄金分割”即宽与长成一与一点六一八之比的长方形。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以为关的线形和一切其他美的形象都必显得“对称”,至于对称则起于数学的关系,所以关是一种数学的特质。近代数学家莱布尼兹也是这样想,比如我们在听音乐时都在潜意识中比较音调的数量的关系,和谐与不和谐的分别即起于数量的配合匀称与不匀称。画家达•芬奇以为最美的人颜面与身材的长度应成一与十之比。每种艺术都有无数的传统的秘诀和信条,我们只略翻阅讨论各种艺术技巧的书籍,就可以看出在物的本身寻求美的条件的实例不胜枚举。这些条件也有为某种艺术所特有的,如上述线形美诸例;也有为一切艺术所共有的,如“寓整齐于变化”“全体一贯”“入情入理”诸原则。他们都以为一件事物如果使人觉得美时,它本身一定具有上述种种美的条件。
  美的条件未尝与美无关,但是它本身不就是美,犹如空气含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就是雨。其次,就上述线形美实验看,美的条件也言人人殊;就论各种艺术技巧的书籍看,美的条件是数不清的。把美的本质问题改为美的条件问题,不但是离开本题,而且愈难从纷乱的议论中寻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具有美的条件的事物仍然不能使一切人都觉得美。知道了什么是美的条件,创作家不就因而能使他的作品美,欣赏家也不就因而能,领略一切作品的美。从此可知美不能完全当作一种客观的事实,主观的价值也是美的一个重要的成因。这就是说,艺术美不就是自然美,研究美不能象研究红色一样,专门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我们只问“物本身如何才是美”还不够,另外还要问“物如何才能使人觉到美”或是“人在何种情形之下才估定一件事物为美”。
  (摘编自朱光潜《什么叫做“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什么是美”的问题上,两三千年来哲学家和艺术家争论不休,形成了两派观点。
  B. 人们可以通过分析光波的长度和速度,找到一些不同事物在色觉上所具有的共同性。
  C. 科学研究的问题一定蕴含客观性,完全缺乏客观性的事物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D. “美”既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学者只有全面地把握这一点,才能真正揭开美的面目。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同一事物,有人认为它美,有人不认为它美,所以“美”是没有标准的价值判断。
  B. 如果一件艺术作品轻易获得一致的赞美,那么它的年代一定较为久远且结构简单。
  C. 如果事物是美的,那么它一定具有美的条件,这种条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D. 对创作者根据美的条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欣赏者会根据同样的美的条件来欣赏。
  3.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充实之谓美”,个人把善的本性扩展贯注于全人格之中,并表现出来,就成为美的人。
  B. 黑格尔认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所借以显出意蕴或特性的东西。
  C. 罗丹认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D. 老庄认为,道为天地之大美,道之所以美,就在于自然无为。
  4. 文章第三段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主张,意即每个人都有美的点,要欣赏各自的美,也要发现、欣赏别人的美,请结合本文从美学角度谈谈这一主张的合理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形成了两派观点”无中生有,原文表述是“哲学家们和艺术家们摸索了两三千年,到现在还没有寻到一个定论”。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 “‘美’是没有标准的价值判断”错,对于同一事物,有人认为它
  (一)现代文阅读Ⅱ(4题共4小越,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豫让
  温燕霞
  他听见马嘶声和笑声,抬眼看,赵襄子的马车就在墙下边!两旁是手执武器的护卫。赵襄子性格豪放,素不喜遮蔽,他坐的马车也是敞篷车。豫让操起那把利剑朝墙下赵襄子的头颅击去,动作沉稳而准确。眼看赵襄子就要血溅三尺了,不料打斜里伸出几支长矛,一下将剑挡飞。与此同时,豫让被人从墙上找落下来,灰尘雾般腾起,将他的目光弄得迷蒙一片。
  “豫让啊豫让,咱们又见面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