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430字。
专题10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并,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狼呜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
壬寅岁①,余游天台石梁……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②,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③所挡秘④。自然拗怒⑤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节选自袁枚《浙西三瀑布记》)
【注释】①壬寅岁:即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②华顶:天台山峰名。③磥砢:石众多而乱。④挡秘:阻挡撞击。⑤拗怒:抑制愤怒。
1.解释下面加点字。
(1)略无阙处 阙:__________________
(2)遂两宿焉 遂:__________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
4.说说【甲】【乙】两文所写到的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答案】1. 同“缺”,空隙、缺口; 于是、就。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2)我坐在石梁上,就像骑在瀑布上。 4.凶险 湍急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2)句意:就在那里住了两个晚上。遂,于是,就。
2.考查断句。句意: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亭午夜分”是“自非”的宾语,“曦月”是“不见”的宾语,故断句为: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峻,高峻。茂,茂盛。良,甚,很。
(2)余,我。恍若,好像。
4.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知江水的凶险。根据“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知江水的湍急。
根据乙文中的“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秘”可知水的湍急。根据“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可知水的凶险。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与施从事书
吴均
故漳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①天,孤峰入汉②;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④,悟衷散赏。
[注]①干:连接;②汉;银河;③春罗:即女萝,学名松萝,一种地衣类植物;④颐物:流连物态以怡养性情。
5.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四时俱备
(2)清川万转
6.翻译下面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秋露为霜,春罗被径。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所写的景物的特征。
8.甲乙两文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什么共同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