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140字。
八年级上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三峡》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①,谒妙用真人②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③,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④,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⑤,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有删改)
注:①〔凝真观〕即神女祠,在巫山飞凤峰下。②〔妙用真人〕后世为巫山神女所加的封号。③〔霄汉〕云霄和天河,指天空。④〔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⑤〔无纤翳〕没有丝毫云烟。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略无阙处 ( ) (2)或王命急宣 ( )
(3)谒妙用真人祠 ( ) (4)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4 分)
参考答案:
1.(4 分) (1)同“缺”,空隙、缺口(2)有时(3)拜见(4)全,都
(每题 1 分)
解析: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词语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
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阙”字是通假字,“或”字是古今异义,“谒”字是重点字词,“悉”字是一词多义。
2.(4 分) (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趣味。(2 分)
(2)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2 分)
3.(4 分) 甲文描写的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2 分);乙文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2 分)。
【参考译文】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见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二、《答谢中书书》
阅读下列两个文段,完成练习。(12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