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3130字。

  2023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下学期5月综合模拟(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果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总的思想倾向上,《红楼梦》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触,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彻底败落,并由此把批判的锋芒伸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预示了业已腐朽的封建阶级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明清之际,我国小说创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人情小说一支发展尤其迅速。但在这时期涌现的大量作品中,往往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弊病,即支配着人物命运及其结局的,不是生活本身的规律性,而是某种封建的观念,诸如因果报应的善恶观念,或是科举名教观念。因而无论是小说的情节或是人物的命运,最后都必须屈从于这种观念,而拼凑成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明代后期以“三言”为代表的话本小说,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但这类小说就大都贯穿了一个“劝世”的宗旨,宣扬了劝善惩恶的观念,因而小说中善的、美的代表,最终都会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像《卖油郎独占花魁》,又如《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尽管薄情的莫稽企图杀人害命,但最终还是采用偷天换日的手段,通过改变金玉奴的地位,使之终于团圆,对杀人犯只是“棒打一阵”了事,一场重大的社会问题就此轻易地以喜剧的方式收场;凡此种种,为了   “证明”善恶因果观念而硬是凑成大团圆结局的作品在明清话本小说中比比皆是。
  在明清之际诞生的中长篇章回体人情小说中,则更是充斥着为宣扬科举名教观念而凑成大团圆结局的作品。《玉娇梨》、《平山冷燕》和《好逑传》,就是这类作品中比较好的代表。这类作品尽管人物情节有异,但其大旨无非是“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最后是“天子赐婚,宰相嫁女,状元探花娶妻:一时富贵,占尽人间之盛”;正像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凡求偶必经考试,成婚待于诏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几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套路。
  《红楼梦》则不然,它正如作者在开卷第一回所声明的:其间   “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哄人之目面反失其真传者”。这里所谓追求“真传”而反对“穿凿”。那是一个真正的惊天动地的人间大悲剧:贾府“事败抄没”后,“子孙流散”,“破家灭族”;其中远嫁的远嫁,被卖的被卖,惨死的惨死,出家的出家;有很多人,包括宝玉和凤姐,还曾被捕下狱。后来宝玉和宝钗结婚,身边仅留下麝月一人为婢,穷困到“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地步。最后,宝玉“悬崖撒手,弃而为僧”,从封建家族中反叛了出去。整个荣宁二府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四大家族以“一败涂地”即彻底的覆灭而告终。试想,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哪一部作品这样无情地写了一个贵族家庭和那么多可爱生命的毁灭,而且是那样彻底的毁灭!
  在《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以及晴雯、鸳鸯、香菱、司棋等人的命运悲剧,再也不能用   “恶有恶报”的老套子来加以解释了,因为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真的、美的、善的;即使是凤姐,她的悲剧造因也更多地是由于她身处“末世”。
  (摘编自孙逊《〈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改变了以往作品脱离现实的痼疾。
  B.明清时的人情小说往往会让情节和人物命运屈从于某种封建观念而硬凑成大团圆的结局。
  C.《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悲剧违背了明清传统小说中善美人物获得圆满结局的创作宗旨。
  D.鲁迅所指出的“凡求偶必经考试,成婚待于诏旨”揭示了明清章回体人情小说的常用套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将《红楼梦》与明清传统小说对比,旨在揭示明清人情小说的共同弊病。
  B.文章第三段以“三言”话本小说为例,论证其为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C.文中引用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声明,阐明了《红楼梦》中悲剧的必然性。
  D.文章使用举例、引用和对比等论证方式,不仅使论证充分,也让内容更容易理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使是《牡丹亭》《长生殿》这样优秀的作品,也难逃“始于悲者终于欢”的大团圆结局。
  B.《红楼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善恶因果观念,写出了整个家族衰败的历史必然性。
  C.《红楼梦》既是大观园青年男女的爱情命运悲剧,又是荣宁二府为代表的社会家庭悲剧。
  D.王熙凤判词“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暗示她悲剧的造因就在于身处“末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相互配合进行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被人戏称为线上课堂的“天花板”。
  液桥实验中,王亚平则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王亚平手持两片塑料板,叶光富向塑料板表面分别挤上水,两片塑料板逐渐接近,水便在板间连起了一座“桥”,将塑料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