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7320字。
东阳市2023年5月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试图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人工智能客服。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带给人的感受实在一言难尽,机械重复的话术、“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等,都让人“想摔手机”。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
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
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比如,比起创作一篇小说或写一篇原创散文,人工智能更容易成为一个“诗人”,这是因为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抽象,也更容易通过组合不同词语实现模仿;还有人喜欢用人工智能作画,敲几个关键词,就能输出一幅基本功扎实的画作,但说实话,这些画充其量只是替代了某些“艺术工厂”的流水线式生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角色,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摘编自王钟的《看似无所不能,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
材料二
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最新聊天机器人模型。现实生活中,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机器人客服,以及苹果手机的Siri,国产智能音箱里的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广义上都是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产品。它们能够通过理解人类语言与互动者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ChatGPT功能强大,火爆全球。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表明,有接近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在用它写作业。
B. ChatGPT不仅能与人类进行互动,还能够按照人类预设的道德准则加强学习,以此来识别恶意信息并拒绝给出有效回答。
C. 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际上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没有思考能力,只能机械地参与一些自动流水线式的生产过程。
D. 始终保持独立冷静思考的人类,最终将会破解人工智能的算法“黑箱”,把控人工智能和科技发展的方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ChatGPT的诞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是它搜集了海量素材,能够更加灵活地回答用户的高难度问题。
B. 一些大学课后作业可以用人工智能来“应对自如”地完成,这也给大学老师提出了警醒:以后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不是要更加注重创新力?
C.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可能会面临人工智能超出人类控制的危险,所以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范和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
D. ChatGPT在算力足够强大 情况下,成长越快,与人类的互动越多,会越来越接近一个真实的人。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哪组职业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
①汽车驾驶员 ②流水线操作员 ③精神科医生 ④特种警察 ⑤市场信息编辑 ⑥电话热线客服 ⑦艺术工作者吧 ⑧保险销售员
A. ①②⑤ B. ③④⑦ C. ②⑤⑥ D. ⑤⑥⑧
4. 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主要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5. 2023年3月31日,意大利对ChatGPT下了封杀令,即日起,全面禁止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并开始立案调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大学生”错,原文为“美国大学生”,范围扩大化。
C.“没有思考能力,只能机械地参与一些自动流水线式的生产过程”错,第一则材料中原文“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第二则材料中原文“这意味着ChatGPT能够形成具备一定逻辑的“思考”结果”。从ChatGPT的表现中也可以得知。
D.“最终将会破解”错,第二则材料原文“有望保持平衡,算法‘黑箱’也最终有望破解”选项忽略了“有望”,过于绝对化。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麦场
萧红
老王婆工作剩余的时间,尽是述说她无穷的命运。今夜院中一个讨厌的孩子也没有,王婆领着两个邻妇,坐在一条喂猪的槽子上,她们的故事便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
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似的。再过一会儿,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着。屋里,像是洞里,响起鼾声来,遍布了的声波旋走了满院。天边小的闪光不住地在闪合。王婆的故事对比着天空的云:
“……一个孩子三岁了,我把她摔死了……那天早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