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300字。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共30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遒劲(jìng) 酬和(hè) 拮据(jù) 面面相觑(qù)
B. 锃亮(zèng) 殷红(yān) 龟裂(jūn) 孜孜不倦(zī)
C. 瞭望(liào) 模样(mó) 修葺(qì) 深恶痛绝(wù)
D. 黄晕(yùn) 脸颊(xiá) 污秽(huì) 咄咄逼人(duō)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蕴含 惶恐 好高鹜远 就地取材
B. 炼达 睥睨 谈笑风生 信手拈来
C. 取缔 告诫 妇儒皆知 正襟危坐
D. 踌躇 喧嚣 与日俱增 销声匿迹
3. 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伴随一首《送别》曲,一群人手捧发光的柳条枝,缓缓行进。走过之处,微风轻拂,柳枝摇曳,柳絮漫天飞舞,飘到人们手中……
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①“折柳寄情”环节以独具传统文化内涵的演绎,展现了中国人传承千年的送别方式,如梦如幻,唯美浪漫。
②“背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中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一幅惜别思念画面□当年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归来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借景写境,依依之情跃然而出。
因为“柳”与“留”谐音,在中国古代,送行者用柳枝这一意象,将临别的万千心情道尽。记述秦汉都城建设的著作《三辅黄图》上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灞桥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曾十里长堤栽满柳树,自汉以来,送行者皆至此桥,折柳赠别。
A. “柳”是形声字,从木,卯声,第六笔的笔顺是竖提。
B. 语段中画横线四个短语“柳枝摇曳”“唯美浪漫”“寥寥数语”“栽满柳树”类型各不相同。
C. ①句的句子主干是“演绎展现方式”。
D. ②句中的标点分别为冒号、句号。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通过“山海古邑??和善无棣”公益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使广大群众充分感受到了文旅融创对促进公共文化建设的魅力。
B. 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C. 为了表彰先进,我们了解了许多李老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动人事迹。
D.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5.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正是在历史和文化的孕育中,我们民族才具备了卓绝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②因而,保护好文化遗产乃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使命。
③千百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创造了足以令世人赞叹的灿烂文化。
④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使民族的灵魂在每个人的心中扎下根。
⑤这些丰厚的遗产见证了国家和民族的起起落落,记录了世事变迁。
A. ①⑤②④③ B. ③⑤①②④ C. ①②④⑤③ D. ③①⑤④②
6. 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爱莲说》《陋室铭》中,“说”“铭”分别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说”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是用韵的。
B. “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妻间也以“卿”为爱称;“孤”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自称。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正统的宫廷乐歌,我们学过的《蒹葭》《子衿》都属“国风”。
D. “复立楚国之社稷”(《陈涉世家》)中的“社稷”指国家,《月夜忆舍弟》中的“舍弟”对别人称自己的弟弟,“世先生同在桑梓”(《范进中举》)中的“桑梓”指家乡。
默写(8分)
7. 古往今来,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华儿女的气质和品质。请根据关键词和批注在画线处填写相应的诗文名句。
关键词 诗文名句 出处 批注
爱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①____ 艾青《我爱这土地》 深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史胸襟,浓烈的爱国情怀。
自省 曾子曰:“②____,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升道德修养。
奉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③____。 李商隐《无题》 对事业无限忠诚的奉献精神。
廉洁 出淤泥而不染,④____ 周敦颐《爱莲说》 洁身自好,廉洁自律,是社会的一股清流。
达观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⑤____ 苏轼《定风波》 雨骤风狂又怎样?不畏坎坷,旷达超脱,自在人生第一人。
坚贞 ⑥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摧残和践踏,哪能让一个不屈的灵魂低下高傲的头颅。不变的志节,不灭的精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