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 约17270字。
2023届河南省部分名校高考仿真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藏品,是指借助区块链技术发行的虚拟文化商品,包括数字形式的图片、音乐、视频、3D模型等。这些数字藏品,一般以现实中特定的作品、艺术品为IP(知识产权)进行开发,同时每个数字藏品都具有唯一的数字凭证,具有不可复制、不可篡改、永久存证等特点。
在各类数字藏品中,非遗、文博等传统文化类藏品频频“出圈”,颇受市场和藏家青睐。目前,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机构均推出了馆藏珍品的数字藏品。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被调查文物的数字化比例为44.11%,其中珍贵文物藏品的数字化比例为67.82%。数字藏品赋予了传统文化更为年轻化的样态,博物馆里的文物,不再是沉睡在箱底的老古董,而成为被年轻人追慕的潮流语言和社交符号。
今年4月,《中国青年报》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期间推出了一套“中华民族读书典故”数字藏品。藏品以电子书签的形式呈现,选取“囊萤映雪”“韦编三绝”“凿壁偷光”“高凤流麦”“牛角挂书”“温舒编蒲”等6个中国古代的读书典故作为主要内容,通过使用国潮、插画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现代元素,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风格,成为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囊萤映雪”“高凤流麦”等文化典故,今天的很多青少年可能并不熟悉。当它们由史书上枯燥的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藏品,并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其承载的传统文化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传播推广传统文化,既要讲“灵魂吸引”,又要讲“双向奔赴”。如果只注重对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挖掘,而忽视对用户深层心理和情感的满足,传统文化的传播很可能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
数字藏品同时具有收藏属性、观赏属性和社交属性。无论是河南博物院的“妇好鸮尊”数字藏品、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数字藏品,还是凤翔木版年画《天河配》数字藏品、舞剧《只此青绿》数字藏品,推出后都受到普遍欢迎。这些数字藏品既抓住了人们的兴趣点,又像放大器一样,大大扩展了文物和文艺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数字藏品,不仅是一种藏品,更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大量传统文化类数字藏品的出现,既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表现。
数字藏品的最终归宿应是基于价值认同的“数实结合”。今年下半年,在数字藏品市场遇冷的情况下,在七夕等时间节点,相关机构推出的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天河配》、天津杨柳青年画《二十四孝图》、安塞农民画《秋收图》等主题数字藏品均斩获佳绩。这些案例,一方面展现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高度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说明数字藏品的购买群体对相关藏品与现实生活有机互动的充分认可。
作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新路径,数字藏品在激活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推动新型文化生态空间的构建。我们要抵制无序炒作,为数字藏品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行业生态,持续释放数字藏品在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活力和动能。
(摘编自周泓洋、张瑞菊《数字藏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载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藏品是借助区块链技术发行的具有唯一数字凭证的虚拟文化商品。
B.一些博物馆推广的数字藏品是被赋予了年轻化样态的传统文化,受到青年人的喜爱。
C.优秀的数字藏品是基于价值认同的“数实结合”,能展现藏品与现实生活的有机互动。
D.数字藏品等文化数字化是文化传播的新路径,能积极推动新型文化生态空间的构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数字藏品的特点、相关机构的做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多个角度对数字藏品进行了讨论。
B.文章列举了全国被调查文物的数字化比例数据等相关内容,证明了数字藏品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C.文章通过论述图文并茂的数字藏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风格,说明数字藏品受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
D.在重要节日等时间节点推出的数字藏品广受欢迎,可体现出人们对数字藏品价值的认同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传播推广传统文化的数字藏品,挖掘文化内涵比满足用户情感需求重要。
B.一些数字藏品能抓住人们的兴趣点在于它们拓展了文物、文艺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C.大量传统文化类数字藏品出现并受到普遍欢迎,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复兴。
D.抵制无序炒作,营造良好的数字藏品行业生态,有助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农村供水问题,《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指出“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和国家部署,水利部加大资金投入,多措并举,全力解决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因为饮水安全是人民生活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