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2080字。
2023届高考模拟试题
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中华文明进入夏、商、周有朝代的历史时期时,虽然经历不同朝代更替,但文明社会的核心内涵却一脉相承,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王权社会”。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夏商周,还是秦汉至元明清,都是以“王”为中心。从夏王、商王、周王这些帝王,到秦代以来的高度集权的皇帝,王权都是社会统治的核心。后代都会追认甚至祭祀前代帝王以求获得政权的正统性,后世都城中的历代帝王庙就说明了这一点。第二是礼乐文明或者礼制社会。规范现实社会中各阶层行为、身份、仪礼等社会关系或言礼序人伦的礼制,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延续的独特统治模式,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特质。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讲礼仪、重礼节,还在说我们是“礼仪之邦”。第三是文字或者汉字。文字是文明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尤其作为中国文字的汉字,从甲骨文开始一直传承到今天。山西陶寺遗址还发现距今4000多年的用朱砂书写的文字,这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与甲骨文属于一个体系。总之,传承几千年的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明证和繁衍发展的记录。
(摘编自高江涛《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五千年”》)
材料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经过百余年的持续努力,考古工作者与其他研究者一起,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入夏商周等有朝代的历史时期后,虽然朝代在更替变化,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却前后继承,未曾改变。
B.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蕴含着推动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力量,对全世界华人也起着精神纽带的作用。
C.礼制不仅支撑着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的秩序,也对商周的德治思想及后来儒家的敬天法祖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D.距今5000年左右,起源于中国的粟作农业向西传播远至中亚地区,起源于西亚的麦子则向东传播至黄河流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像汉字这样能从几千年开始一直传承到今天的在世界范围内应是十分少见的。
B.目前已知中国在夏代已经进入文字时代,但文字最早起源于何时还不能断言。
C.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先民就对蚕的生理特性非常了解,开始养蚕制造丝织品。
D.中华文明有着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等特质,这对当代文明的发展很有启示意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年代问题看似是时间或者文化内涵问题,但实际上始终具有政治意义。
B.百年考古研究表明,海纳百川与务实创新特质是中华文明延绵发展的思想灵魂。
C.中国人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尊崇与祭祀为不同时代各个王朝所认同。
D.甲骨文又称为契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
4.材料二最后一段在原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上述两则材料都与考古密切相关,考古对今人有哪些重要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美丽的翠屏山
冯伟山
我和老卢是亲密的战友,不光是一个连队的,还是一个班的。那年我俩都是20岁,都是农村兵,还是一个县的,是乘坐同一列绿皮火车到了东北的小兴安岭,都成了消防兵。
老卢细高个儿,白白嫩嫩的,就像一棵绿豆芽儿。没想到这样一个人,在训练场上却毫不含糊,摸爬滚打样样争第一。当兵第二年,驻军附近的一座山林着了火,风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