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 约14790字。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在草稿纸、试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3.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3年春节,凭借着科幻场景的震摄力、科幻想象的创造力、科幻人文的认知力,《流浪地球2》完成了中国式情感、中国式精神的多重表达,创造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式科幻叙事新话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视野中,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始终坚持以中国情感创新中国科幻叙事。“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流浪地球》科幻想象,是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的有机结令,也是中国价值融汇世界话语的创新视角。在《流浪地球》中,“中国视角”的叙事这分得到进一步强化。影片以联合政府中方代表周喆直与其助理郝晓晞航天员刘培强与妻子韩朵朵以及师父张鹏,计算机工程师图恒宇与老师马兆的故事三线并行推进。从始终不放弃地坚持“移山计划”,到呼吁全球捐出核武器以应对月球危机,中国视角贯穿全片,并以此锚定了中国式科幻叙事价值立场。置于未来世界中央的中国,在不可预知的生系危机面前,为拯救世界提供了独树一帜的中国方案,展示了承载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中国智慧。同时,释放出以“家”“亲情”为标识的中国式情感。当妻儿抽签无果无法进入地下城避险时,刘培强选择了再次面试航天领航员为家人获取名额;为了给予已经去世女儿完整的生命,图恒宇不惜以身试险,将女儿的数字生命储存卡接入超级电脑。一个甘愿牺牲,一个充满冒险,两位主人公在情感选择上殊途同归,爱情与亲情迸发出中团式情感的光辉。无论是中方代表周詰直所彰显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传统文人情怀,还是刘培强、图恒宇身上平凡父亲为至爱家人甘愿牺牲与冒险的情感写照,都呈现出中国武情感中真实质朴的底色。
《流浪地球2》以中国精神升格中国科幻文化。如果说“中国叙事”与“中国情感”是在科幻类型的故事层面建构中表达,那么《流浪地球2》更深层次的主题与思考,则是在营造十足科幻视听魅力的同时,将中国价值更具哲理思辨性地呈现出来。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孕育了“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发展愿景,催生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智慧,成就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包容性治理理念。影片将这些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哲学与人文思想,注入科学精神、科幻想象、科技质感,通过片中人物的关键抉择予以表达。
面对末日危机,身处看似不可逆转的困境,人类该如何选择?在一系列基于科学认知的拯救地球群体行为中,影片凸显了“责任”二字的千钧之力。责任之下,有人物个体带有生命呐喊的情感选择、价值选择、文化选择;责任之上,更有中国代表坚守的解决方案——“团结”与“坚持”,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应对月球危机。当世界各国航天员共同为拯救地球去完成一场无法返回的引爆时,“不放弃、不抛弃”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力量,超越了国界与种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中得到有为弘扬。
“中国式科幻”的叙事表达与文化创造,创新了全球科幻电影的话语体系,丰富了世界科幻电影的叙事类型。《流浪地球2》坚守中华文明立场,将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力量,作为中国科幻电影走向世界、与世界对话的文化支撑和价值引领,为中国电影探索了与世界电影并行县交相融汇的发展路径,增强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摘编自杨乘虎《<流浪地球2>:探索宏观宇宙,思者人类未来》)
材料二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度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究竟如何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背后又蕴藏着什么肉涵?
“可信”意味着可被信赖,是将“真”贯穿到底的思想
高2021级2023年上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乡土社会的特征,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变迁原理,是一本引导我们观察社会、研究人事、学习表达的重要学术著作。
这本书有一个论题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村落。乡土中国是以村落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作者在第一章《乡土本色》中就指出其三个特色,即土地属性、人空关系固定、熟悉社会,这三个特征决定了乡土社会的其他属性。
《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实际上不是谈文字的问题,而是分析“熟悉社会”的基本内涵:前者谈人与空间的关系,村落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无空间阻隔,无需文字;后者谈人与时间关系,人具有记忆能力,凭此可以口口相传,直接准确,也无需文字。
接下来,作者从三个角度来阐释乡土社会的基本内容。
角度一: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主要包括《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等四个章节。据我知见,这四个章节的层次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差序格局》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探讨人与人的关系的,在这个“圈子”里,个人是圆心,以此为起点向外辐射状展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个圈子是单向性发展关系的结果,这样的社会极为复杂,因为每个人都有若干圈子,如何来协调统筹这些圈子,那就是东方与西方最大的不同之处:我们拥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统领,这就是《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的内容。这一章节,是与差序格局的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但从论述角度来看,与上下章节稍显不够协调。《家族》是从村落的团体组织角度分析人与人的关系,而《男女有别》则是对这一团体的特征作出剖析。
角度二:维护社会关系的原理。主要包括《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四个章节。通过前面的分析,在我看来,如果把《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放到这一部分似乎更合适,因为这一部分主要是从维护乡土社会这一视角展开研究的。
《礼治秩序》一章先总体上论述维护乡土社会安定的基本工具就是“礼”,具有仪式感的“礼”让乡土社会从人的内在精神上接受约束,接受这个约束的前提是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的需要。《无讼》则从礼与法的对比中透视乡土社会传统礼法的特殊性。《无为政治》从“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的实施条件出发,提出乡土社会不具备“横暴权力”所需要的经济要求,也不具备“同意权力”所需要社会分工前提,于是,乡土社会沦为“无为而治”的状态。最后的《长老统治》则指出维护乡土社会的主要因素是教化,这一部分则清晰地剖析了乡土社会得以稳定存在的原因。
角度三:乡土社会变迁的本质分析。乡土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作者从《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三个层面剖析了乡土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血缘与地缘》,指出依靠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乡土社会在慢慢地向适应商业化社会需要的地缘关系转变;《名与实的分离》,则指出维护乡土社会稳定的长老统治因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而被加以“注释”,而这个“注释”让长老统治徒有其名而不具其实。最后从人的欲望与生存在从相洽“印合”状态将慢慢走向自觉的“需要”的规划的社会形态中去,乡土社会依靠欲望去生活的状态也要慢慢离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本书也是基本按照阐释核心概念、梳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特征、探讨维护社会关系的方法、指出乡土社会的变迁因素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展开的,逻辑结构非常严密。整本书阅读,首先应该把这个整体框架理清楚,胸有整本书才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意识,通达全书的脉络才能从任何一个章节入手皆可自然圆通。
(摘编自孙晋诺《<乡土中国>的逻辑框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一本以村落为论述核心,研究乡土社会人际关系的学术著作。
B.虽然《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分析的基本内容基本一致,但是选取的角度不同。
C.从研究视角看,作者认为《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放在乡土社会人际关系的章节里不协调。
D.乡土社会重视教化,人从精神上接受礼法的约束,于是乡土社会沦为“无为而治”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宗明义,让读者了解《乡土中国》一书的研究的对象、内容以及学术意义。
B.文章结构清晰,“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用语严谨,对观点限制,立论审慎。
C.文章第五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每个人都是他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D.文章对费孝通原著的评述,整体概括与具体分析结合,具有鲜明的学理阐述风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晋诺阐释《乡土中国》的逻辑框架,既充分尊重原著,又体现出了学术批判的精神。
B.对于如何协调统筹自己的“圈子”,东方因为有道德观念的统领,从而效果优于西方。
C.《乡土中国》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乡土社会的特征,本文作者认可该书的整体结构。
D.在整本书阅读的背景下,孙晋诺认为只有先理清整本书结构,才能有良好的阅读意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宇宙间有若干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人类尚未发现而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