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650字。

  第一单元素养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幻想是人的天性,文学中的超现实想象,便挥洒着这种天性。不过并非一切幻想,皆具文学价值。什么样的幻想有此资格,耐人思索。
  我们读那些奇思异想的作品,往往产生错觉。仿佛作者落笔之顷,只顾把自己源源涌现的念头倾泻纸上。从不费心考虑读者,实则不然。就本质而言,写作源于交流的冲动。“盖写文章即是不甘寂寞,无论怎样写得难懂,意识里也总期待有第二人读”(周作人《结缘豆》)。有时候,当你敲开那天马行空的外壳,深入进去,甚至会意外发现,作品注重读者体验,到了苦口婆心的地步。《庄子•逍遥游》开篇,讲过一则著名的大鹏故事,恰可举以为证。
  文章里的大鹏,一飞冲天,上到九万里的高空,横跨大陆,从北海直奔南海,威风是威风极了,潇洒也诚然潇洒。可是《庄子》对它毫无称颂之意。因为大鹏倘没有风在下面托着,即寸步难行。它仍有所依赖,故而并不自由。
  众所周知,自由——准确地说,精神自由——乃是《逍遥游》的主题。越是把大鹏写得威风潇洒,越衬托出自由的难能可贵。连它都算不上自由,自郐以下,更无足论。问题在于,大鹏无从亲见,如何使读者接受这种恢宏的想象?在文学的世界,大鹏是怎样飞起来的?
  《逍遥游》用了两种办法:随处插入一些生活化的比方,辅助我们领会。譬如为说明风不够大,便无法托起大鹏。《庄子》取生活事例类推:“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即便你不懂得,大鹏是多么依赖着风,也该懂得,船是多么依赖着水。由此及彼,不难体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然而,先秦时交通不发达,没见识过江河湖海的大有人在。《庄子》担心内陆人士还不明白,又设想一个场景:“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倒一杯水在凹洞里,水浮得起一棵小草,却浮不起那只杯子。这和浅水浮不起大舟同理。替解说造出另一层解说。层层嵌套,谓之苦口婆心,谁曰不宜?又如为说明蜩与学鸠之所以嘲笑大鹏,全因见识有限,文章也打了个比喻:“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用出行越久、干粮准备越多这件小事,论证见识与境界的适配问题,同样是生活化的思维。
  而最精彩的类比,莫过于这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想象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瞰地面,会看到什么。凭当时的科技水平,自然无人飞上天,拥有过类似的视野。庄子灵机一动。逆向思考:我们都曾站在大地上仰望天空,那么,以从下往上看的感受,推测从上往下看的感受,不就行了?天上想来也有各式各样的建筑、街道、人物,只是离得太远,世人望去,但见一片苍茫,无边铺展。以此推想,自九万里高空俯视,地上的千门万户、山川城池,也将混融一气,不复分辨了罢。《庄子》想象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但在这里,正是日常生活经验,方催生出此种想象。
  读者常觉《逍遥游》想象瑰奇,脉络飘忽,前一点无可置疑,后一点却不尽然。清人宣颖评此篇:“文后生文,喻中夹喻,如春云乍起,层委叠属,遂为垂天大观,真古今横绝之文也。”(《南华经解》)卷一但是细细参究,文章何以不一线直下,而每于中途岔开一笔谈及其他?“文后生文,喻中夹喻”,是跟读者捉迷藏么?答案非但不是,而且相反,是为了协助理解。大鹏故事的叙述,原本连贯流畅,只不过反复被生活化的比方打断。我们试把这些比方看作注释,括入括号,剩下的部分,便怡然理顺。执此法以阅《庄子》,许多行文脉络上的难点,均可迎刃而解。其效力又不限于《逍遥游》一篇了。
  (摘编自成玮《读庄子一法》)
  材料二:哲学讨论的超验对象,不能拿逻辑范畴来思考,因而“说”与“不说”“怎么说”成了巨大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意在言外的——“寓言”。儒道两家的思维方式都是中国化的,将天和人联系在一起来考虑,认识论是体悟式、直觉式的。适应这种思维方式最有效而又形象化的方式就是寓言。因此,与《庄子》的表达方式一致,阅读《庄子》时也不需要直接讨论宇宙观、人生观和认识论、实践论等概念,而是以形象化的方式直接讨论庄子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换句话说,寓言是庄子哲学的言说策略,把寓言当成寓言读则是我们的阅读策略。
  寓言的产生也是言意不可调和的结果,同时又把言意矛盾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庄子反对辩论,可又善于辩论;庄子反对言说,可又是语言大师。庄子在怀疑而不能放弃的基础上选择的“狂言”(“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这种话语形式。体现其一边立言,一边破言的态度。《庄子》作为哲学的言意矛盾尤其突出,而思想(危言)与思想的表现(寓言)有如盐溶于水,深刻与生动完美结合。
  (摘编自芦淳、欧阳田《文哲融合
  ——〈逍遥游〉的阅读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文学中的超现实想象,迎合人的幻想天性,但不是一切幻想都有文学价值。
  B.庄子为了帮助读者领会自己的文笔,用厚水负大舟进行类比,化抽象为具体。
  C.读者常认为《逍遥游》想象瑰奇,脉络飘忽,这个观点,清人宣颖不认同。
  D.中国化的思维方式将人与天联系起来,这一点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是一致的。
  【解析】 “这个观点,清人宣颖不认同”错误,从材料第七段引用清人宣颖的话,是说他也认为《逍遥游》想象瑰奇,脉络飘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逍遥游》中插入了生活化的比方,可见庄子很重视读者的体验。
  B.庄子以大鹏尚且算不上自由为例,论证了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C.把比方看作注释,是阅读的不二法门。其效力不限于《逍遥游》。
  D.庄子在文章中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这使言意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D )
  A.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慢慢呼气之意)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B.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庄子•人间世》)
  C.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庄子•列御寇》)
  D.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有人认为庄子是诸子中真正的“文学家”,也有人称庄子是“半个哲学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
  ①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