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6570字。
2023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高考考前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摘编 自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三则)
材料二:
对于王国维先生的“有我之境”,叶嘉莹先生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中称:“‘有我之境’指的是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时之境界。”所谓对立之利害关系,即充分肯定我的存在,以我为主体,天地万物是对立的客体,因为天地万物是自然存在的,但不同的人观看就能够看出不同的精彩,如同一棵树,有的人观看重点在树干,而有的人观看重点在树叶,即便同观树叶,其所思所感亦不同,故而观世间万物,皆著我之色彩。是以在文学作品中,带入了作者的感情,让读者真切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作者情感鲜明,喜怒哀乐读之即感,即是有我之境。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在描写景物或者事情的时候,人心随景物变化而变化,从而把自己的情感带入诗文中,并引起了读者的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王国维先生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理解,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是一致的。
B.叶嘉莹认为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依据是看“我”与“外物”是否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
C.西方“移情说”理论与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要追求“物我同一”的高度。
D.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分别对应作者创作时的“壮美”和“优美”之情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嘉莹所说“我”与外物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是指“我”为主体,外物是对立的客体,而非“我”与“外物”有功利意义上的对立、利害冲突。
B.“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于诗文之中无高下之分,更无优劣之论,只是二者境界有大小之别。
C.创造于“欲望的压迫”与“和平的静观”两者的“相互交替”与“对立”之中的“有我之境”,不等同于诗词中的壮美之景物。
D.“无我之境”即完全没有“我”的境界,景就是客观的景,不掺杂“我”的情感和思维,从作品外表看不出主体的身影。
3.下列各项中,属于“无我之境”的一项是 (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B.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C.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4.有人认为“无我之境”优于“有我之境”,请结合材料加以反驳。
5.在品鉴诗词时,怎样辨析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司马迁发愤
郭沫若
那是汉武帝天汉四年的正月。有一天司马迁正在书房里席地而坐,埋着头写着他的《史记》最后一篇《自叙传》的时候,外孙杨恽,一个十三四岁的童子,进来匐着向他报告:“任少卿先生来了。”
司马迁把头抬了起来,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回答了一句:“你把他引进来罢。”连声音也和妇人的相仿佛。
杨恽引了一位中等身材的胖子来,有几根稀疏的胡须在嘴边画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