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8450字。
2023年“江南十校”高二阶段联考高二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开始,“自然人化”便成了自然美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美学热”。当代美学在这一发展阶段,深受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哲学框架的束缚。西方人本主义理论将自然视为“自然物”,视为荒蛮的存在、可加以利用的资源,自然的审美价值因此而长期遭到否定。
中国传统秉持自然生命观,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张“与物为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等。由此,在人与自然审美关系建构中,除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外,更有“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的“畅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互赏”等。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可谓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
20世纪90年代之后,生态型美学开始在中国勃兴。所谓生态型美学,主要是指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景观美学。三者主要依赖的自然科学基础不同,分别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景观规划设计学和景观生态学。同时,自然美相应凸显的维度也不同:生态美,旨在凸显自然生命样态之真;环境美,旨在凸显自然生存环境之善;景观美,旨在凸显自然物象之美。
而三者之所以可统称为“生态型美学”,在于有共同之基础;秉持生态世界观,即以生态地球、生态宇宙为本体,认为人与自然平等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强调生态审美方式,基于但又不受限于自然科学理论,以生态感知方式体验自然美。
因面对共同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国内兴起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译介而来的西方生态型美学很快形成交汇融合,并促使自然美再次成为美学研究热点。在生态型美学理论体系中,作为审美者的人,不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与自然物同处生态系统之中的生命存在。由此,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审美关系的建构,便促使“自然人化”在两个维度发生转变:走向“自然化人”——由于自然生存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加重,人更加注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将生态规律视为“美的规律”的有机内容;走向“人的自然化”——从理性的、处于主体地位和作为“类”的人,走向更为关注生命体验和生态保护的人。
在生态审美原则下,自然美的构成,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审美原则下的形式美,而是凭借自身的生命价值、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价值等,展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自然美的内涵,则因建基于自然科学理论,使得生态美、环境美与景观美都内在蕴含着自然科学之真。
(摘编自席格《自然美学的演进与拓展》)
材料二:
中国生态美学与西方生态美学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生态美学或者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景观生态学,或者是将生态知识纳入自然环境欣赏中去的环境美学,这两种模式的生态美学都是一种弱版本的生态美学,即仅仅将生态知识纳入到美学体系之中,生态知识在美学体系中仅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世纪90年代后在我国蓬勃发展的生态型美学主要指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景观美学,这三者都秉持生态世界观。
B. 生态型美学认为在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平等,人不是万物的主宰,作为审美者,人以生态感知方式体验自然美。
C. 在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审美关系的建构中,“自然人化”要么转变为“自然化人”,要么转变为“人的自然化”。
D. 不同于将生态知识仅仅当做工具的西方生态美学,中国生态美学直接将生态作为“本体论”纳入到其理论建构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人与自然审美关系建构中,“比德”“移情”“畅神”“互赏”等审美关系,促使中国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B. 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景观美学主要依赖的自然科学基础不同,自然美相应凸显的维度也不同,不能放在一起研究。
C. 自然美的构成应该凭借自身的生命价值、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价值等,展现自然科学之真的内涵,不必考虑形式。
D. 我国生态美学从两方面对自然美理论进行了拓展,一是对传统形式的人化审美的批判,二是对西方环境美学的突破。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有研究者认为自然美成为欣赏的对象,是对象被“人化”了,成为“人化的自然”,或者“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B.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比德”是常见现象,如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均象征美好的品德。
C. 中国的“生态美学”一开始就对自然美进行了本体论的承诺,偏重于从其中的关系层面来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审美范式。
D. 人与自然万物紧密相连构成整体,形成“世界”,人的存在正是在这种“世界”的关系中、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步展开的。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生态存 论美学”坚持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逻辑错误,“要么……要么”选择关系错误,原文是并列关系。原文是“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审美关系的建构,便促使‘自然人化’在两个维度发生转变:走向‘自然化人’……;走向‘人的自然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蚕(节选)
茅盾
然而那“命运”的大蒜头这次竟不灵验。老通宝家的蚕非常好!虽然头眠二眠的时候连天阴雨,气候是比“清明”边似乎还要冷一点,可是那些“宝宝”都很强健。
村里别人家的“宝宝”也都不差。紧张的快乐弥漫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