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600字。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 歧(qí)韵 一 椽(yuán) 嘶(sī)叫 耗(hào)子
B. 潭 柘(zhè)寺 落 蕊(ruǐ) 橄 榄(lǎn) 落 寞(mò)
C. 普 陀(tuò)山 房 檩(lǐn) 陪 衬(chèn) 夹 袄(ǎo)
D. 廿(niàn)四桥 着(zhuò)衣 混 沌(dùn) 椭(tuǒ)圆
2. 选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笼罩 湿润 姿态 寥寥数笔 B. 扭曲 芦花 平仄 疏疏落落
C. 喇叭 细腻 蟋蟀 缓慢悠闲 D. 啼唱 岐韵 橄榄 钓鱼台
3. 下面语段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近日,在男乒世界杯决赛中,张继科由于夺冠后过于激动,以致踢坏了广告牌,遭到了国际乒联的处罚。对张继科的这种行为,媒体和网民纷纷指摘。虽然他的这种行为不能被容忍,但运动员参赛时,只要守住底线,张扬、创意的个性表达也无可厚非。让我们给张继科一些信任,对此事大而化之,选择宽容和谅解吧!
A. 以致 B. 指摘 C. 无可厚非 D. 大而化之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 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5.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想念时,突出写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 )
A. 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
B.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
C. 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地方的秋景。
D. 写租住破屋时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