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9460字。
云南开远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应该具有历史、思想、诗性三个方面的创造性特征,是史、思、诗的结合体。在历史层面,呈现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时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像,具有“史”的风范;在思想层面,具有深广的思想蕴含或特殊精神内涵,闪烁“思”的光芒;在诗性层面,提供前人没有提供的原创性艺术经验,体现作家对世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照,是一个人心沟通、诗心沟通、文心沟通的审美结晶体。经典文学是作家对文学对象有思想深度的审美审视与独特而生动的艺术表达。经典既是一个实在本体,也是一个关系本体,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可阐释空间,经典延传是一个被不断阐释与建构的过程。文学经典研究,就是要从史、思、诗的结合中,深入揭示经典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史”的特质,要求重返经典文学现场;“思”的特质,呼唤关于文学内蕴丰富性、复杂性的现代对话;“诗”的特质,则回应重返文学本体研究的诉求。
经典的形成常常需要漫长时间的检验,许多经典作家的作品都是经过若干时代的阅读、阐释和淘洗之后才存留下来的,那些只经过少数人或者一两代人认可的作家作品还很难成为经典。对现代文学经典的重释,是对新文学传统意义的再发现,对现代文学思想文化资源、艺术资源的再激活。当代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创作实践,都需要从传统文学经典包括现代文学经典中汲取养料,获得新机。
(摘编自王泽龙《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释的路径探究》)
材料二:
在我们的文学经典作品序列中,有一部分属于红色文学经典。红色文学经典是经过大浪淘沙的历史积淀和千锤百炼的时光筛选,留存下来的旨在传承红色精神基因的作品,而且是那些最具代表性、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与思想引领力,总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绽放新光彩、释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可阐释空间,这与其延传是一个被不断阐释与建构的过程密切相关。
B.文学经典必须经过若干时代的阅读、阐释和淘洗之后才形成,经一两代人认可的作品无法成为文学经典。
C.“红色经典”对当下文学创作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镜鉴、引领及启示意义。
D.“红色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和思想引领力,在新时代可以助力中华民族培根铸魂,彰显新魅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角度与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强调了阐释与传承文学经典的重要性。
B.“红色经典”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将随时代的发展被不断阐释与建构,被赋予新的精神内涵。
C.当代文学要建构具有民族文化鲜明辨识度的文学符号,需从传统文学经典包括“红色经典”中汲取养分。
D.“红色经典”旨在传承红色精神基因,因此其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及艺术手法运用等方面难免存在局限。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红色经典”内涵的一项( )
A.茅盾的《子夜》描写民族工业资本家和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1930年前后中国动荡复杂的社会面貌,表明了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前途。
B.巴金的《家》描写20世纪20年代初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美好生命的摧残,歌颂了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C.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描写东北地区一个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
D.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表现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的城乡社会生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4.《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世人所公认的文学经典,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其成为经典的原因。
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在“红色经典”中的表现。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