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050字。
第2课 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红烛”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各句中“红烛”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宋•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B.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C.愁眼垂杨见,苦心红烛知。翻成怕见别离时。(宋•胡翼龙《南歌子》)
D.红烛也随人惜别,当庭流泪不曾干。(明•王稚登《除夕袁令君斋中》)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日,一名女乘客晕倒在公交车内,司机当机立断,和4名热心乘客一起将患者送到医院,患者很快转危为安,司机和乘客的爱心之举迎来了网友一片点赞。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侃”是特有的北京人的休闲方式,也是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许多生意往往是在“侃”中谈成的。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3.下列对闻一多的《红烛》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诗歌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闻一多选择“红烛”这一传统诗歌文化意象,又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烧蜡成灰”的奉献精神。
B.诗人主要抓住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来思考红烛,由此发出种种慨叹提出种种困惑,这都不断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理性批判精神。
C.“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种表面矛盾的描写,表现了五四运动落潮后先进青年的典型心态:坚持斗争,不满现实,可又感到压抑和苦闷。
D.诗歌最后“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一句,表达了作者为真理而献身的生活态度,一种希冀光明和追求光明的不屈精神。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在每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办,是各经济体领导人与工商界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工商界活动。
B.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壮硕的艺术精神。似乎不屑于浅斟低唱的一己情愫,而是要将土地的全部丰富性展示出来。
C.主题课堂教学模式是这所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关乎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设计,而且关乎课堂教学的效率。
D.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
5.下列是关于诗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而“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朝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沁园春.长沙》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它不仅让我们得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