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7490字。

  2023年春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大观园是一所宅园,它一无远山近景可依,二无茅屋寺庙凭借,然而曹雪芹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借景方式,通过“形”(园中人物、建筑、动物)、“声”(琴笛丝竹、小桥流水、吟诗作赋)、“影”(人、树、云、动物、月影)等使园中静态的建筑、山石和园中动态的人物、禽鸟、溪流、植物(四季变化)等相映成辉,这样互相补充的处理就达到了巧妙的借景目的。如七十六回,先写贾母等人在凸碧堂赏月“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后写远处笛音“猛不防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再写黛玉、湘云在凹晶馆所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馆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最后写黛、湘二人拾扔小石头“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激荡……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于是溶景入诗,逼出了二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绝妙好辞。圆月、绿树、风声、水声、云影、花荫全融合在大观园的美景之中了,使时间、景色、人情互借互生、融为一体。
  曹雪芹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而突破、创新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在以往的园林借景中,大多都是对静态事物的借用,但大观园的借景手法,在曹雪芹的笔下加入了动态的人物、动物,园中对诗、赏月、葬花既为《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情节,同时也为大观园提供了美景,幅幅画面为大观园的四季景致增色不少。
  (摘编自谭巍《大观园造景手法体现的曹雪芹艺术思维》)
  材料二:
  曹雪芹所设计的大观园,虽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但我们也可从中品味出创作者的匠心,得以从中窥探曹雪芹的艺术辩证思想。
  四十二回宝钗在谈到大观园时说:“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雪芹创造出独特的借景方式,把园中美好的静态动态景物互相组合,达到园林“收无限于有限”的效果,令赏者为之赞叹。
  B. “对诗”“赏月”是小说的情节也是园林美景,体现曹雪芹对传统造园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在借景中加入动态的人物动物。
  C. 园林和绘画有相通的艺术规律,园林的建设也像绘画那样讲究远近、疏密、主宾等章法,这些章法是许多艺术家曾提到的。
  D. 大观园中“藏”和“露”的艺术辩证关系,是在作者的文学语言中体现的,并随着小说中人物的活动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大观园的造景艺术,不过二者的中心论点并不完全相同。
  B. 作者在七十六回将各类事物融入大观园景色,丰富游赏内容并提升了作品的意蕴。
  C. 大观园正门处的翠嶂使园中景色不能“悉入目中”,体现了“藏与露”的辩证关系。
  D. 语言文字既能将游人视觉所见之景做到细致描绘,也能将叙事的空间和时间相结合。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写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宋代画家郭熙提出:“欲夺其造化,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
  C. 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意在笔先,创造山川,皆令其各得其势而不背。”
  D. 贾宝玉为大观园沁芳亭拟写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4. 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都引用了《红楼梦》七十六回的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瓊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把园中美好的静态动态景物互相组合”错误。原文是说“曹雪芹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借景方式”,而非“园中美好的静态动态景物互相组合”。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迁发愤
  郭沫若
  汉武帝天汉四年正月,司马迁正在书房埋头写《史记》最后一篇《自叙传》,他的外孙杨恽匍着进来向他报告:“任少卿先生来了。”
  司马迁把头抬了起来,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答道:“把他引进来罢。”连声音也和妇人相仿佛。
  杨恽引了一位中等身材的胖子来,有几根稀疏的胡须在嘴边画成八字。
  “少卿几时进京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