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7290字。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起源于2006年,来自全球60多个研究机构的两百多位科学家们开展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庞大观测计划——给黑洞拍摄一张照片。
项目艰难在哪里?沈志强告诉记者,创建EHT是一项艰巨的挑战,需要升级和连接部署八个现有的射电望远镜来组成全球网络,而这些望远镜分布在各种具有挑战性的高海拔地区,包括火山、沙漠以及南极点,而且拍摄时要求所有的望远镜所在地不能有阴雨天气,这样的巧合少之又少。2017年,全球6地共8个望远镜开始观测拍摄,并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冲洗”完毕。
为什么照片“冲洗”要两年?沈志强解释,由8个望远镜虚拟的大望远镜阵列并非直接拍出了黑洞的图像,而是给出了许多数据,必须经历复杂的计算机处理过程。由于数据量实在太大,以至于网络传输都太慢了,于是EHT采用了最传统的方法——“物理运输”:这些硬盘被空运至被称作相关器的高度专业化超级计算机进行合并处理。这些超级计算机位于马普射电所和麻省理工学院海斯塔克天文台。在那里,合作开发的新型计算工具将精心处理数据并转换为图像。
本次发布的照片为什么看起来比较模糊?和光学照片的清晰度问题一样,根源在于分辨率。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路如森表示,要想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需增加望远镜的有效口径。这次通过VLBI技术对全球8个不同地方的望远镜进行联网得到了一个口径达1万公里的望远镜。然而,尽管现在的亚毫米望远镜基线已经达到了1万公里,但空间分辨率刚达到黑洞视界面的尺寸,所以在科学家们观测的有限区域内,就相当于只有有限的几个像素,最终呈现的照片看起来比较模糊。
(摘编自沈峥嵘、王梦然、张宣《何其幸运,我们是第一批看到黑洞的人类》)
材料二:
全球第二张黑洞照片来了。
4月初,距离全球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一年,天文学家团队获得了一张由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的巨大等离子体射流的图像,这张照片显示黑洞正向外猛烈喷射大量物质。
这次,事件视界望远镜依靠史上最高的分辨率拍到了
1.下列对于黑洞照片的形成过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洞照片的形成需要经过两个阶段:大望远镜采集数据,超级计算机处理数据并转换。
B.黑洞喷流产生的原因是物质掉落黑洞时形成吸盘,垂直于吸盘方向的物质被挤压喷射出来。
C.在增加了望远镜的有效口径,提高了望远镜的分辨率之后,第二张黑洞照片获得高清效果。
D.通过处理偏振信号,也即让沿着某特定方向的偏振光通过,可以进一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2.下列关于“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创建EHT要求所有的射电望远镜分布在火山、沙漠和南极点,并且能升级部署组成全球网络。
B.只要喷流角度和辐射性质正好,就能获得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的巨大等离子体射流的图像。
C.文章用“将大饼移到窗外”的例子意在说明偏振光的振动在各个方向都是均匀分布的。
D.如果能布设更多的亚毫米波望远镜,提供更多观测信息,将有望实现黑洞“动画”电影。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描写的场景不发生光偏振的项是( )
A.花自飘零水自流
B.潭清疑水浅
C.浮萍破处见山影
D.谁持彩练当空舞
4.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如何提升拍摄精确度。
5.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沈从文
我独自坐到这只小船上,已过了十天。起先我尽记着朋友“行船莫算,打架莫看”的格言,从不发言过问。
我的衣袋中,虽还收藏了一张桃源县管理小划子的船总亲手所写“十日包到”的保单,但天气既那么坏,还好意思把这张保单拿出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