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 约18570字。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下)9、10、11课、《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茶馆》《陈情表》《项脊轩志》《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
说明:
1.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
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剧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也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公正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的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的。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2018年两会上、出生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她深知戏曲的魅力,将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但是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
B.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取决于它们自身的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取决于表演者的精湛的技艺,二者缺一不可。
C. 经典作品耐看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作品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
D. 陈澄提出戏曲进校园的建议是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这一建议的实施对扩大淮剧影响并使之得到传承意义重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足以说明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对技艺的守护与传承,就能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永远散发。
B. 优秀的文艺作品精神永不过时,虽经岁月却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朝阳沟》今日依然能感动观众的原因之一。
C. 陈澄认为,孩子们接触了融人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的戏曲故事,就能感受其中的道理,从而可能喜欢上戏曲。
D. 淮剧《小镇》多次走进校园,甚至在多个高校进行返场,说明演出效果良好,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前景乐观。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沪剧表演艺术家华雯创排方言话剧《雷雨》,首轮20余场演出,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B. 越剧《梁祝》凭借浓厚的现实主义故事和浪漫主义情感,几十年来一直拨动观众心弦。
C. 京剧《荒山泪》改变传统戏曲的矛盾点,结合全面的戏曲技艺,使得该剧得以传承不衰。
D. 音乐剧《在远方》融合时尚元素,歌颂中国快递小哥辛勤创造、坚定追求的精神和形象。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两则材料读起来说服力非常强,请问作者是如何论证的?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程度扩大。“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程度扩大。据材料一第一段“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可知程度扩大。
C.原因不充分。据材料一第四段,“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可知原因不止一个。
D.目的错误。“陈澄提出戏曲进校园的建议是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错误,据材料二第一“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可知,陈澄提出的建议,是为了让青少年了解它,传承它。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九[注]
老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统系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