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 约16510字。
2023届高三月考(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繁荣景象。其中,经济领域的进步尤为显著。
交通发展是区域市场得以形成发展的前提。唐代的馆驿制度日臻完善,交通管理制度不断健全,相关律令日趋严谨。《唐律疏议》记载的唐代有关驿使的律令规定就多达17条,以确保交通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统计数据表明,盛唐时全国设有驿站1639所。从史料来看,唐代的私驿和私人旅店也很发达,这些私驿可供旅客止宿、存货、交易,还有可供客商租赁的马驴和车船等,功能齐备、服务周到,运输效能很高。这些旅舍、邸店、私驿大多分布在交通要冲、干道路旁和县郭、村乡、码头及港口附近。史载长安、洛阳、扬州、广州以及东南沿海交通要冲还有外商经营的私驿,这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新现象。交通工具的改进,官驿和私驿的并重,有力促进了陆路交通的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是区域市场形成的基础。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是自然经济逐渐减弱和商品经济不断增强的过程,唐代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不完全的商品生产和完全的商品生产两个方面。《茅亭客话》卷8“好画虎”条记载,灵池县洛带村“孙儿辈将豆麦入城货卖,收市盐酪”。有学者估计当时整个社会的农户剩余产品率达到20%。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农产品的增加,农民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茶叶的种植是一种典型的农业商品生产,当时不少产茶区的农民即把种茶当作主要职业,如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此外,鲜花种植也较为普遍,陆龟蒙对此有记载,“故城边有卖花翁,水曲舟轻去尽通。十亩芳菲为旧业,一家烟雨是元功”。十亩地的鲜花种植应该是为了出售。唐代的油坊和醋坊相当普遍,如长安宣平坊即有卖油者,齐州刘士郎“以鬻醋、油为业”。
城乡互动是区域市场形成的直接推动力。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交流逐渐加大。至唐代中期以后,城乡经济互动的态势逐渐形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剩余粮食和剩余劳动力,农产品商品化发展则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物质保证。唐代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加大,中唐后期民间丝织业非常发达,大量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供向城市。大量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市中去,以至于长安东市“市内货时二百二十行,四面立印,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而唐代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本身的吸引力增加,消化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增强。“三五百人之便,常可立办”,可见服务业中从业人员数量之大。中唐以后城市的大量兴起及城市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城市必须依赖乡村而存在。同时,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农村产品的商品化转化和商品化生产的发展,并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弃农从商从工。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城乡经济互动的形成导致城乡商品流通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促进了更大地域范围内交换的发展。
(摘编自肖建乐《唐代区域市场的形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长安、洛阳、广州等地有外商经营的私驿,这种现象在唐以前不曾出现。
B.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属于不同的经济形式,后者是区域市场得以形成发展的基础。
C.唐代中期,城乡经济互动态势形成,城乡互动成为区域市场形成的直接推动力。
D.城市生产和消费要依赖乡村,乡村将农产品卖给城市,将劳动力输入城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交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和城乡互动三个角度展开论证。
B.文章引用不少古代文献资料进行论证,这也是此类史学类学术论文的一般性特点。
C.文章使用“统计数据表明”“从史料来看”一类句子,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谨性。
D.文章以卖豆麦、种茶、种花、开油坊等为例,论证唐代完全的商品生产发达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政治开明、军事强大、文化先进,这些是唐代经济取得长足进步的重要原因。
B.唐代陆路交通的发展,与当时交通工具的改进以及官驿和私驿并重密不可分。
C.陆龟蒙笔下的卖花翁种花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烧炭,两者的目的都是出售。
D.如果没有大量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市,中唐后期区域市场也就难以形成。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