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9290字,答案扫描。

  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书之为物,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墨迹和纸张,它有体温,渗透着昔者或彼者的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正是有这种书中生命的存在,我们才有根据相信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迈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因为书中不同的生命方式,搜索着和激发着与之对应的人的生命潜能,读书也就成了在字里行问发现自我、丰富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过程。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我建议你做好读书笔记。记笔记是人和书的生命对证。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你觉得哪点最有价值,你感到哪点最为重要,你感到哪点最为可疑,都不妨记录下来。一字一句地记,可以加强你的印象和记忆;分门别类地记,可以积累你的知识和清理思路;提要钩玄地记,可以在提要中把握要领,在钩玄中深化对意义的理解。张之洞讲:“读十遍,不如写一遍。”这也可以用在做笔记上。
  笔记本子有个A、B面,最初的记录最后只写一面,然后在继续读书时发现同类问题,写在另一面,跟它对照,比较其间的同和异。积累多了,你对这问题,就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层次上的材料,然后就可以梳理它的渊源流变,或解释它的多重意义了。比如读王国维的一段话,觉得耐人寻味,就写在一面,以后不知道哪天读到《道德经》上相似的意思,又记在另一面。如果发现别的书上也有类似的话,再把它积累下来,相互参证,就可能发现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在不同语境中意义的微妙差异。
  历史学家吴晗说过:“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一个人想要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唐弢先生也认为,大凡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不要自恃年轻时记忆力好,就不做笔记,如采那样,书读多了容易混杂,年纪大后记忆衰退,就难免要吃亏。唐弢先生晚年写鲁迅传的时候;想找一个材料,鲁迅曾经说过他的父亲喝醉时老打他母亲。所以,鲁迅从不喝醉。这段话在哪里?他查找了半年没查到,又找了鲁迅博物馆研究员,也没查到,后来偶然读书时,发现在萧红回忆鲁迅的文章里面。因此,他一再告诚,必须做笔记,不要相信你的记忆力好。如果把鲁迅跟酒的关系都记在一个本子上,一查起来不就很方便吗?也就用不着花半年时间去大海里捞针了,一有感受就写下来,要赶快,不要偷懒。
  (摘编自杨义《读书的启示》,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知道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然后再去读古书:有时候不厌百回读,有时候一看就丢了,有时候咯观大意,有时候又细细地读,有时候不求甚解,有时候又必须解释得明明白白,有时候要免掉一物不知之诮,有时候亦可以不识字,有时候要信古,有时候要疑古。  总之,是没有固定的方法,是随书而异,随人而异。
  何谓各书各读法?我们拿了一本书到手,先要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性质。倘然不管是什么书,只拿一样的读法去读,那是没有不错读的。可举如下例证:《楚辞》中的《天问》,原是屈原呼天自诉,以发抒其愤懑的话;王逸注所谓“呵而问之,以谋愤懑,舒泻愁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义先生认为记读书笔记要有关注的“点”,不同的关注点会出现不同类别的笔记的内容,其中提要钩玄是最好的记笔记方式,需要大力提倡。
  B.A、B面笔记法主要功能是搜集同一类研究问题的各种类型材料,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问题研究,实现相互参证,给后续研究提供很大便利。
  C.唐弢先生因记忆力衰退而无法回想起一个材料的出处,虽然花了很多时间查找并请教了相关专业人员仍没找到,可见记笔记是阅读最有效的方式。
  D《史记》是历史学著作,所以应该按照非文学著作看,着眼于其所记载的事实,可见中学教材里出现的.《鸿门宴》等篇章从文学角度进行教学是错误的。
  2.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作者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意在证明书中存在不同的生命方式,以及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因此我们应该读书。
  B.材料一在论证读书记笔记的重要性时,除了列举记笔记能提高阅读效果的实例外,还引用了多个名人名言进行论证。
  C.材料二在具体论证过程中,论证结构严谨,论证过程严密,论点和论据高度统一,每一个重要观点都通过列举详细的文献实例进行印证。
  D.材料二第一段采取“总分”的结构方式论述,先提出各书各读法和各人各读法的观点,然后通过列举证明读书要因书而异,因人而异。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书各人有各读法”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唐人聂夷中《田家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宋人《学斋占毕》引经据典,根据很多历法知识说,二月里绝没有新丝可卖。
  B.李白诗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这句话结合唐人小说可知,唐代酒店也做当铺生意,至少可以作为研究当铺起源材料。
  C.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魏略•儒宗传•董遇传》又说:“人有从学者,遇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D.郭沫若剧本《屈原》原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句,在剧中饰钓者的张逸生却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那就够味了。”
  4.两则材料都在谈读书的方法,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高一新教材必修下册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给同学拟定三条阅读《红楼梦》的读书建议,每条建议写出具体方法提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村船夫
  蒋育亮
  1.5米的个头,硕大的头颅镶嵌在短短的脖颈上,让人咋看咋不和谐。村上人都叫他“大头”,一来二去,真名不但叫人给忘了,连他自己,有时都半天想不起来。
  林大头姓林,名佳伟。生下来时,发了一场高烧。待医治好后,就留下了反应迟钝的毛病。大头12岁那年,一场意外车祸,父母双双身亡。成为孤儿的他,只得依靠亲戚及村民接济。读完初中,大头不愿再去念书。回到村上,无所事事。村长征求大头意见,让他去撑船,大头很乐意地接受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