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300字。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
(分数: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花图案、门环、角叶,乃至如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的装饰效果。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徽派民居等,都是这一技艺的代表作。
( ①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梁架的立柱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墙只是用来隔断或者划分内部空间。
B.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出现于河姆渡文化,逐步发展并传承至今,已有约七千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C.北京故宫在设计上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缘于其体现皇家威严和秩序的特殊需要。
D.当今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实践与传承,一定程度上缘于旅游景区对营造技艺的较大需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其房身部分有两副梁架,梁架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牵搭。
B.宋代《营造法式》明确规定了建筑的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等,成了后世建筑须遵循的规范。
C.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比较弱,这使其适应性比较强,能够形成多种多样的组合。
D.两则材料侧重点不同,前者讲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后者讲其营造技艺的历史、美学与传承。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所说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一项是( )(3分)
A.四合院,北边为正房,南边为倒座房,东西两侧为厢房,它们围合构成一进院落。居住者的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区别,都体现在其设计中。
B.苏州园林的规划很自由,其亭台楼阁、水榭长廊,依假山、土丘、林木、水池而建,没有考虑轴线与对称,在较小的空间中构建出了较为丰富的景观。
C.山西王家大院有的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花罩、落地罩、圆光罩、栏杆罩等,有的还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息。
D.保定直隶总督署的主体建筑主要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整体建筑以甬道及各堂正中为中轴线,廊庑相通,意境深邃,气氛庄重。
4.根据材料二的行文思路和相关语段的主要内容,为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补写恰当的标题,每则标题不超过12个字。(4分)
5.若将材料一最后一段的举例运用到材料二中,你认为应将其置于哪一部分?请说明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寻找安详
郭震海
秋深,黄昏,风起。苍茫的群山之中,林深似海,我轻轻地整了整衣领,有点儿微凉。
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
“快了,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老乡说。为了寻找安详,我早上从市里出发,坐了个上午的长途客车,午饭简单吃过,我们开始入山。不承想这一走就是六个多小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