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38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
  重庆市长寿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B卷)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燕食记
  葛 亮
  在此之前,我为了采访“同庆楼”的荣师傅,足足准备了两个月。但在三天前,荣师傅离开了。
  这个消息对我不啻惊雷。很快,媒体就发出了消息,说九十六年的老店同庆楼要易主了,改了个名叫“同庆茶室”。谁接了盘?就是店里原来的八个老伙计。
  我心里一阵颓然。
  说起来,跟这个茶楼文化的研究项目,是我一个夙愿。祖父四十年代时,曾经短居粤港,在他一篇旧文里,确切而生动地写过广式的点心,难得文字间竟有不少机趣。在我看来,面目严肃如他,定是受了许多的感染,甚以为是,方落笔成趣。其中呢,他又重点地写了同庆楼。一个谈不上是老饕的人,竟在莲蓉包上盘桓了许多笔墨,这足以让我好奇。难得的是,竟还有许多的考据。
  我初来香港读书,姑祖母为我接风,便在同庆楼。那也是我第一次领略广东的“茶楼”。“饮茶”的阵仗,热闹得不像话。人头攒动,茶博士穿梭其间,眼观六路。竟好像与所有人都十二万分的熟稔。这份眼力见儿,一个熟客刚坐下来,他便拿起一个钩杆,利索索地将来客的鸟笼挂到天花板上去,下一刻便去了另张桌子收拾招呼。我当时瞠目,浑然不觉身处香港闹市,仿佛进了某个民国戏的摄影棚。小时候,与外公也去过老式茶馆。外公手里捧着那把老朱泥,一喝便是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喝到夕阳西下,人的胃口喝淡了,心也清淡了。这份清淡,于一个儿童却很不相宜。跟了几次,我就再不要去了。而同庆楼的满目烟火,却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
  过了一会儿,便见后厨摇摇晃晃地走出了一个胖大身形的人。满面红光。他很灵活地在人群中闪身而行,一路拱手,和每座的食客贺着新年。而似乎人人也都认识他。
  走到我们这一桌,他喜气洋洋地说,钟太,恭喜发财。
  姑祖母看看我,说,师傅,有人赞你的包点好好味呢。
  荣师傅看看我,说,谁家的年轻人,好靓仔。
  姑祖母说,你倒是认一认,像是谁?
  荣师傅认真地看了一会,摇摇头,说,熟口面,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姑祖母说,这是我小哥的孙。
  荣师傅的笑凝在脸上,似乎心思游离在回忆里,方才一惊,说道,是毛教授的后人?
  姑祖母说,所以说,这舌头是跟着血脉生的。过往我们两兄妹,为了你这口莲蓉,从广州的得月阁,跟到香港同庆楼。
  荣师傅哈哈大笑,笑得很开怀。
  我就这么和荣师傅认识了。荣师傅是同庆楼的行政总厨,从老字号迁港。历经三朝。在店里的威望足够,对我总像是个爷爷辈的人,笑得如同他手打的莲蓉。温软厚糯。后来,发现了爷爷的这本笔记,我更觉得如冥冥中有所示。思量再三,我便申请了一个关于粤港传统文化的研究项目,打算好好地和荣师傅谈一谈。
  谁知苦心孤诣,准备了两个月,待到要和荣师傅见面,却碰到了同庆楼“政变”。
  我在荣师傅家里见了他。
  他见了我,似乎十分高兴,拿出一整个“金枕头”,叫身边的人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篇设置悬念,“我”用两个月时间准备采访的“同庆楼”前朝元老荣师傅,竟在三天前离开了,媒体的消息也为悬念助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写祖父旧文相关情节时三用“竟”字。第一处写出“我”对面目严肃的祖父写广式点心富有机趣的惊讶,后两处与第一处所写内容不同但情感相近。
  C. “我”小时候陪外公去喝茶的老式茶馆,与广东的茶楼形成对比,一个冷清,一个热闹,写出“我”对满目烟火的广东茶楼的喜爱和对老式茶馆的不喜。
  D. 小说有些内容看似矛盾却意味深长,比如荣师傅做了几十年的行政总厨却住着简朴老旧的住字,最后却是接手同庆楼的大金主,小说读起来曲折有致。
  5. 小说插叙了发现祖父旧文和姑祖母为初来香港读书的“我”接风的情节,请分析其作用。(6分)
  6. 葛亮说:“在这部小说里,我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常与变’放在了一个制点心的师傅身上。”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常与变”的表现。(6分)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识字的蠢人(节选)
  【俄】契诃夫
  帕莫耶夫是一个退役的骑兵少尉,他正戴着眼镜、皱着眉头在读一份公文:“①……某地……某区……民事调解法官……等等,等等……请您以被告的身份出席法庭,去参加因暴力侮辱农民格利高利•伏拉索夫一案……民事调解法官彼•舍斯基克雷洛夫。”
  “这是谁发来的信?”帕莫耶夫抬起头问送信的人。
  “是调解法官彼得•谢尔盖伊奇发来的……也就是舍斯基克雷洛夫老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