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1990字。
绝密 ★启用前
湛江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②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③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概念上说,木叶,也就是树叶,这是不需要多加说明,可是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这就说明二者有不同之处,诗歌语言不能单凭借概念。
B.“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准确传达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C.“落叶何翩翩”“雨中黄叶树”两句诗中的叶子形象,在颜色上和触觉上都与木叶有差别,所以这两句诗营造的意境也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不同。
D.“木叶”与“落叶”虽一字之差,但其内涵相去甚远。虽然“树”与“木”在原有的含义方面极为相似,但延伸至艺术领域,二者差别十分明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中的落木,无疑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意象发展来的。
B.在古诗中诗人不用树叶和落叶作为意象,因为其形象一般,会使得诗歌语言不够精妙,可见差一点就会差很多了。
C.无论“木叶”还是“落叶”,从诗歌暗示性的角度来讲,其含义都是相通的,但这不代表两个意象可以互相转换。
D.屈原将木叶形象赋予了湘夫人,杜甫将落木气质赋予了秋天,这样的选择取决于诗人对诗歌艺术特征的精准把握。
3. 下面对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暗示性所传达的形象和色彩同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文字传递出不同的信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理解也不相同。
B.“日暮风吹,叶落依枝”足以说明“叶”的缠绵,根据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这不仅是叶的缠绵,还是诗人自己的缠绵和不舍。
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疏影”指梅花枝干的形态,“暗香浮动”指梅花散发的清香时而飘来,暗示梅花的清新雅致。
D.古典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木、叶如此,其它意象也如此。因此透过诗歌语言暗示性能掌握诗歌语言的密码。
4. 《说木叶》以丰富的疑问句来推进文本的思考,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②段中疑问句如何推动文章脉络的发展。(6分)
5. 林庚先生是一位诗人,他擅长在作品中运用“诗化的语言”,请结合选文第④段简要分析“诗化的语言”特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公务员之死
[俄]契诃夫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