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270字。

  26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饮酒》(其五)、《春望》
  学习《饮酒》(其五)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种豆南山下,却草盛豆苗稀;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自己身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环境中,却甘之如饴,并悠然自得。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其五)。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其诗作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
  背景链接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归隐后的陶渊明陆续写成组诗《饮酒》20首。这组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本诗是其中最为闲雅有致的一首。
  文体知识
  古体诗
  古体诗,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每篇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拘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2.目标任务二: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韵律、情感等方面来进行。
  读准字音:车马喧(xuān)  东篱(lí)
  读出节奏:本诗是古体诗,形式上为五言诗,朗读时可按“二三”式来停顿。
  读出韵脚:本诗偶数句入韵,押“ɑn”韵,韵脚有“喧”“偏”“山”“还”“言”,韵脚要根据语境读到位。
  读出情感:①起句要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要体现出得意感。②“何能尔”设问,“尔”,代指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重读。“心远地自偏”为全篇之骨,要读出自豪感,体现出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③五、六句要读出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④七、八句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⑤九、十两句重在写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自得其乐的心情。结句最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理解诗意。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大意,用自己的话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复述。
  想象画面。诵读诗歌,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
  提示:要抓住“结庐”“人境”“车马”“菊”“南山”“山气”“飞鸟”等意象,还原诗歌画面,并细细品味它们所蕴含的情感,理解诗人的心境。
  诗里面没有写饮酒,为什么本诗会以“饮酒”为标题呢?
  《饮酒》这组古诗,为陶渊明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表达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可分为以下三层:1至4句为第一层,叙结庐之事;5至8句为第二层,描田园之景;9至10句为第三层,抒隐居之情。
  3.目标任务三:厘清情感脉络。
  “心远”指的是什么呢?
  “心远”指思想远离官场和世俗。
  诗人身居闹市,却说“心远地自偏”,你怎么理解这句诗呢?
  这句诗是说思想决定了人的行为和感受,心灵远离官场、名利,居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僻静;提高自身修养,可以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