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 约18060字。
2023年春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最贴近时代、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报告文学,其创作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报告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人物。
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实践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思想感情的着落点和创作的立足点在哪里?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树立了一个榜样。这部作品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站在同情社会弱者的立场,创作的立足点面向平民,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人物”。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博爱。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1959年,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他“感到‘灵魂的震动’”“感到愤怒”“觉得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
《包身工》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作者饱含真情之外,还在于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文章开头有这样的内容: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
这段文字,无论是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都注重细节的刻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包身工》的艺术感染力还表现在充分运用和借鉴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有些评论家甚至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创作《包身工》时,夏衍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衔接得恰如其分。尤其是小说手法的运用。他着重描写了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如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通过对他们的刻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除了人物描写,值得研究的还有他对写作对象生活场景还原式的描绘,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串起一个个场景,结构严谨,情节生动,画面具有冲击力,特别是某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如包身工们早晨喝粥的情景描写,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摘编自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
1. 下列有关《包身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反映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
B. 《包身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在饱含真情、注重细节刻画和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上。
C. 有些评论家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这与《包身工》借鉴和运用了小说手法有关。
D. 《包身工》采用电影的表现手法,一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不只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有关于报告文学对时代、社会发展意义的思考,富有深度。
B. 文章引用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话证明作者的创作饱含真情。
C. 《包身工》开头的语言、环境、动作等描写说明作品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D. 本文创作的目的是从报告文学的特点入手,深入探究《包身工》成为经典的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报告文学的创作,如果作者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很可能是苍白无力的。
B. 夏衍创作的《包身工》站在同情弱者的立场,散发出博爱的情怀,他要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真相,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C. 报告文学是以文学 艺术手法来表现生活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具体创作中可以采用小说的手法虚构人物。
D. 报告文学或讴歌时代,或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应有人文情怀,以有温度的作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激励后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包身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在饱含真情”说法不当,根据原文“《包身工》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作者饱含真情之外,还在于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可知“饱含真情”“艺术感染力”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圣洁已经被人们称颂了近千年之久。现在,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这一发现不但令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精妙构思,还给材料科学家带来启发。一场自清洁材料的革命因此揭开了序幕,有望使人们摆脱污渍的烦恼。
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斯洛特首次发现并解释了荷叶的自清洁效应。他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叶面时,为防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