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 约17560字。
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一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歧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饮服井水泡橘叶可防治。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为纪念其功德,后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话。意思是有病而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这并不是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体常常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痛往往不药而愈。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人体各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
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学,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1936年,当时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以法律形式将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
(摘编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医文化》)
材料二: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造福百姓的重任,凝聚着中国人认识自然和宇宙的博大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医在古代有多种称谓。有的称谓极具代表性,也有的称谓少有人知,无论哪一个称谓都可以关联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B. 中国流传着赞誉中医的故事,如“橘井泉香”歌颂了西汉道士苏耽及其母亲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患者的事。
C. 有些病痛,患者无需就医自会痊愈。因为人体具有自身调节功能,往往可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有些病痛会不药而愈。
D. 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在西方医学传到中国以前,中国文献中虽然有“中医”二字,但与我们现在说的“中医”含义不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的“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强调了要重视人体自身调节功能,但我们生病后也要对症吃药。
B. 中医药在与疫病斗争 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完备的防疫理论和技术体系,这为我国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C. 中医药在国际学术界被称为具有模糊性和话语隔离性的替代医学,可见中医药很难被纳入国际认可的科学体系中。
D. 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受到中医翻译水平的限制,因此解决中医名著的翻译问题是向国际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任务。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医文化蕴涵着“大医精诚,医乃仁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我国中医药文化总结为“仁和精诚”四字。
B. 在YouTube、Instagram、Tiktoasha”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大量外国人通过影像和语言展示刮痧一周前后自身容貌的变化。
C. 在抗击非典疫情时,中医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病亡率、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成效明显。
D. 《红楼梦》中贾母因陪刘姥姥逛园子吃喝玩耍,疲劳后汗出伤风,遂患感冒,王太医虽有处方,却说不必服药,好好将息即可痊愈。
4.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中医药的“重要”,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5.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请结合三则材料,提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建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如“橘井泉香”歌颂了西汉道士苏耽及其母亲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患者的事”错误。由原文“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可知,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患者的是苏耽的母亲。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俄】
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它的身子一动不动,而且瘦骨嶙峋,再加上它那如棍子般笔直的几条腿,近看起来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也是心事重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