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 约13510字。

  2022-2023学年(下)南阳六校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寒士文学是一条主要的发展线索。由于寒士阶层反对权贵垄断势力,要求实行开明政治,在文学上也体现为与宫廷文学对立的倾向。战国时代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虽出身于宫廷,可是他要求举贤授能,反对宫廷贵族的腐朽势力,与所谓“党人”进行殊死的斗争,正是代表了寒士的理想。环绕着政治和人生的主题,寒士文学形成了抒情言志、慷慨不平和自然流露的鲜明特色,并以其宏大的声势和广泛的影响而统领着文坛的主流。
  从汉代至唐代,宫廷文学伴随着宫廷贵族势力的兴衰而几度浮沉,若断若续,而其特征却是一脉相承的。这便是它的消遣性和点缀性,文学成为宫廷生活的装饰和娱乐。就是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帝王,如汉武帝和唐太宗,其文艺上的趣味也是如此。所以历代的应制之作往往多重在铺张、雕饰,是不难理解的。
  在文学史上,寒士文学与宫廷文学的对立倾向,尤为突出地体现在诗化与赋化的不同趋势上。从总体上说,从先秦到唐代,整个文坛是在不断地走向诗歌的高潮,而其中一度出现的赋体的繁荣以及赋体对诗歌的渗透,则是这一诗化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代表着这赋化趋势的,正是宫廷贵族的文学。
  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坛,战国时代乃是一个散文的时代,而屈原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诗人。屈原在诗歌上同时进行了破坏与创造的两项事业:他借助散文的语言打破了原有的以《诗经》为代表的传统形式,从而使诗歌语言更接近于当时的生活语言;同时,他又在这个散文化的基础上,着手重建诗歌的语言,从《离骚》那样相当散文化的诗歌,终于又提炼出像《九歌》中的《山鬼》《国殇》那样通篇近于七言诗的形式,这就预示了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行将出现。然而,从散文化走向诗化的过程毕竟是漫长而曲折的。散文时代的影响所及,则是在汉代又产生了一种介乎诗文之间的赋体文学,并且盛行于一时。汉赋以其隐没性情、铺陈写物和务在雕饰的语言风格占有了文坛,并因此而暂时中断了刚刚开始的诗化的历程。
  随着建安时期寒士在文坛上的重振旗鼓,诗化的趋势重新抬头。寒士的慷慨悲凉的歌唱呼唤着一个抒情诗的时代。于是七言诗崭露头角,而五言诗则成为一时最为活跃的诗体。文坛逐渐走向了以诗歌为中心的发展方向,而赋体自身因此也随之发生了分化,成为诗歌的外围和附庸,而不复有昔日那种独霸文坛的气势了。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寒士逐渐失去了精神上的憧憬和对前途的展望,寒士文学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于是,诗歌的高潮终于衰退。古代诗歌史上,如同屈原那样彻底全新的散文化毕竟只出现过一次,此后无论是韩愈的以文为诗,还是辛弃疾的以文为词,都不曾解散已有的形式而重新开始诗化的历程。而失去了诗化的力量,散文化也就变得没有更多结果,这便是唐以后的诗坛不能大有作为的一个重要缘故。
  总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化代表着寒士文学的抒情言志、自然流露的本色,而赋化则是带着贵族文学的消遣性、点缀性和雕饰铺陈的特征,古典诗歌发展中这两种对立倾向的起伏,因此正可以作为标志诗坛盛衰的一个晴雨表。
  (摘编自林庚《诗化与赋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寒士文学与宫廷文学是两个重要的文学类别,总体而言,寒士文学占据文坛的主流地位。
  B.伟大诗人屈原要求举贤授能,坚持与宫廷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是战国时代寒士阶层的杰出代表。
  C.应制诗文属于宫廷文学,其艺术上往往重铺张、雕饰,这正是宫廷文学消遣性和点缀性特征的表现。
  D.建安时期,寒士在文坛上重振旗鼓,在他们的影响下,五言诗和七言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两段将寒士文学与宫廷文学进行比较,分别阐述了其特征,为主体部分的论证作铺垫。
  B.文章以汉武帝与唐太宗为例,说明即便是雄才大略的帝王,艺术品位上也难免会陷入低级趣味。
  C.文章立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抓住“诗化”这一主流趋势,阐述了其过程中的曲折性和反复性。
  D.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史上诗化和赋化这两个发展特征,作者只作客观论述,无明显的褒贬倾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士文学与宫廷文学既彼此对立,又相互促进,受其影响,中国文坛上诗化与赋化的脚步从未停止。
  B.作为战国时代最重要的诗人,屈原在前代诗歌散文化的基础上重建诗歌语言,从而开启了诗歌新时代。
  C.诗化、赋化、散文化如同引领古典诗歌发展的三驾马车,它们有起有伏,影响了诗坛的盛衰。
  D.唐以后的诗坛难以有大的作为,这既有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因素,也有诗化力量衰落的因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引江补汉工程,是从长江引水至汉江的大型输水工程,为南水北调的后续工程。
  工程建成后,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调水量将由原来的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7亿立方米,增幅相当于每年多调约160个西湖的水量;最小年调水量达到74亿立方米,增加21亿立方米,增加水量约北京市全社会年用水量的一半。综合来看,将显著提升一期工程的供水保障能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