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 约31260字。

  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学校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务必将第Ⅰ卷的1-11题,第Ⅱ卷的第16题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33分)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融融的暖意,阵阵的酒香,弥漫开来……这美酒、炉火、与友情(   )在一起。友情,如冬日暖阳,寒冷中,孤寂的心彼此温暖着。“红泥小火炉”也成了友情的文化符号。从前慢,古人在这遥远的慢生活里自在(   ),诗意又风雅。
  “踏雪寻梅”就是古代文人冬天里的一件雅事。关于“踏雪寻梅”,明末张岱在《夜航船》中有所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明代于谦有《提孟浩然踏雪寻梅》一诗:“满头风雪路欹斜,杖屡行寻卖酒家。万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处是梅花。“大诗人孟浩然归隐山林,踏雪寻梅,寻的是诗情,更是一种品格。就这样,梅、雪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   )的有宋代王安石的《梅花》;还有宋代卢梅坡的《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选自《古代文人的冬日雅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交融     徘徊     耳濡目染
  B. 交织     徜徉     耳濡目染
  C. 交融     徜徉     耳熟能详
  D. 交织     徘徊     耳熟能详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B. 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
  C. 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D. 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
  3.雪与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下面表格中和这两个意象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 雪地里踏着遂琼乱玉……,那雪正下得紧。 罗贯中 《水浒传》
  B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梅花》
  C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卜算子•咏梅》
  D 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 曹雪芹 《红楼梦》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辨析这些易混词语,一要辨其形,看其异在哪里;二要辨其神,注意使用上的细微差别。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解题时,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潇湘馆的典型植物是竹子。当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游到潇湘馆时,“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潇湘馆的竹子首先就让人联想到林黛玉纤巧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湘妃竹上斑点的传说又与她“还泪”之说契合,娥皇女英为丈夫泪尽而亡,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也是“泪尽夭折”。更重要的是,曹雪芹借竹子塑造了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