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9460字。
金华十校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
注意:
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州博物馆以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为基础,整体以几何造型构成,同时将园林的元素进行抽象化置入。博物馆的墙体,采用了江南古典民居叠落山墙式的处理,叠落山墙即为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因徽州文化中的保守因素,在民居建筑中墙体一般设计得非常高大封闭,为了防止建筑显得静止呆板,建造者则使用了错落的马头墙的处理,这样一来就凸显了一种动态的美感。马头墙这一传统元素也被广泛应用到现代设计的诸多方面,但在很多案例中,为了体现传统特色而直接照搬,则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在视觉上带来不适。而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隐去了具象的马头墙,将其变通为一种抽象几何的错落感,高低起伏,层次分明,又不失传统文化符号的意味。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色彩上也呈现出一种文人水墨的气息。与徽州民居一样,传统的苏州民居也都是以粉墙黛瓦为主要的色调,清新淡雅,契合了太湖水的恬淡和江南文化雅致静美的气质。贝聿铭这样介绍道:“我觉在这个项目上,我有机会将历史古迹融入21世纪的背景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至于用材就毫无悬念了,我们选定了灰泥、石材或者瓦片。而颜色则是灰白结合。”这种明显的带有地域特质的色彩格局,加之经过抽象的犹如书法线条般的灰色边框,使得中国水墨情趣呼之欲出。
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周边特定的历史景观,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贝聿铭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元素。贝聿铭以博物馆庭院中的白墙作纸,假山石为画,结合庭院中规整的水面,在朦胧的江南烟雨之下,这样的景致就形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的水墨画意境,亦真亦幻的片石假山在雨雾的柔化之下,完全融入到了这种意境,一眼即是江南。在新馆西部的主展区,还设置了水幕墙,游人跟着潺潺的流水慢慢行走,随着水声越来越大,唯美的荷花池也映入眼帘,营造出古典的意境美,水幕墙、荷花池与通往书画厅的悬挑楼梯相结合,又不失现代感。
苏州博物馆中狭窄的廊道连接着室内外的空间,是通往各个空间的枢纽,走廊的天窗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形式,自然光从屋顶中间装满遮光条的天窗投入博物馆中,经过过滤的柔和光线形成了独特的光影效果,使参观者有一种行走在古色古香的竹帘下的错觉。
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在苏州博物馆开窗的设计上,比起苏州园林中古典的装饰性花窗,简单利落的几何形窗框给人一种良好的视觉感受。这不但丰富了空间的相互渗透,也形成视觉上的同构与节奏感,既与狮子林立雪堂前院的复廊内西部侧墙上的窗洞相呼应,又与苏州博物馆极具现代化的几何外形相统一,将传统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在一起。
在贝聿铭的作品中,我们是可以看到符合语境的文化脉络的,而这也是当下的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设计中去合适地体现传统文化符号,才能得到真正的认同。
摘编自《当传统文化遇到现代设计,惊艳四方!浅析苏州博物馆之设计解读》
材料二:
苏州博物馆的美在于它深厚的历史厚重感和凝聚的姑苏风采。皆以中国文化为基调,兼具含蓄、内敛、不直白的区域特性以及现代的美学价值观,贝聿铭先生始终将东方哲学艺术作为引线贯穿整个设计。洗炼的几何形状一直是贝氏建筑的重要元素。苏博入口处的影壁都是方中圆的应用,在屋顶的处理上,使用了不同几何形状反复变幻的手法,不仅使天窗的光影效果十分突出,而且
1.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头墙这一传统元素被运用到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但将其隐去具象和变通为一种抽象几何的错落感,这一处理增强了传统文化符号的意味。
B.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以庭院白墙作纸,假山石为画,借助水幕墙,柔化成朦胧的江南烟雨之景,营造虚实相生、亦真亦幻的水墨画意境。
C. “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意为西方建筑重实用价值,中国建筑重观赏价值。
D. 内厅和走廊采用玻璃构架的顶棚、镂空的花窗,配以遮光片,就容许了漏光和疏影,产生了自然光变化、空间生动的效果。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定灰泥、石材或者瓦片作苏州博物馆 建筑用材,是因为其需要经过抽象的犹如书法线条般的灰色边框。
B. 苏州博物馆极具现代化的几何外形,融合粉墙黛瓦等苏州民居和园林建筑元素,合适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符号,没有违和感。
C. 材料二分别从深厚的历史文化、灵活的空间布局和巧妙的光影设计三个角度解读了苏州博物馆的美学价值。
D. 从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我们看到了历史、地域等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看到了传统符号与现代精神融为一体的建筑范本。
3. 下列选项,最符合阅读材料二所获得的启示的一项是( )
A. 贝聿铭相信自己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是一座传世之作,他不注重建筑外表的华丽奇特,而以构思严密、手法完全著称于世。
B. 现代文化会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新的演绎,使两者相互融合,从而开拓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治理之路来。
C. 现代建筑设计呼唤失落的自然、地域和人文精神,但应坚信民族传统文化、和谐的人文精神终会回归现代建筑设计。
D. 每一块石头、每一幕粉墙,每一处流水,都是经受了千百年锤炼的,上面记载了无数被遗忘的故事。
4. 作者从哪些角度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展开介绍?请根据材料一梳理归纳。
5.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提到了中国建筑的“词汇”(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文法”(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建筑物之间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请概述苏州博物馆如何从“词汇”和“文法”角度体现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完美统一的特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这一处理增强了传统文化符号的意味”错误,夸大其词。由原文“而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隐去了具象的马头墙,将其变通为一种抽象几何的错落感,高低起伏,层次分明,又不失传统文化符号的意味”可知,原文只是说“不失传统文化符号的意味”。
B.“借助水幕墙,柔化成朦胧的江南烟雨之景”错误。由原文“贝聿铭以博物馆庭院中的白墙作纸,假山石为画,结合庭院中规整的水面,在朦胧的江南烟雨之下,这样的景致就形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的水墨画意境,亦真亦幻的片石假山在雨雾的柔化之下,完全融入到了这种意境,一眼即是江南。在新馆西部的主展区,还设置了水幕墙,游人跟着潺潺的流水慢慢行走,随着水声越来越大,唯美的荷花池也映入眼帘,营造出古典的意境美,水幕墙、荷花池与通往书画厅的悬挑楼梯相结合,又不失现代感”可知,‘水幕墙”不在庭院中,在主展区,原文是说江南雨雾把庭院中的片石假山等柔化成了朦胧之景。
C.“意为西方建筑重实用价值,中国建筑重观赏价值”错误。仅仅是说西方建筑和中国园林建筑中窗户的不同功能,不能推出中西方建筑设计的不同价值追求。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 恼
【俄】契诃夫
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题记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车夫姚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