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题, 约13940字。
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取材于《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
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通了家:指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都很熟悉,像一家人一样。
B. 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
神话:这里指令人难以置信的,情节离奇的事。
C. 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
学而时习之:这里指学习上一代的社会经验并照着去做。
D.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指个人言行总是受大家监督,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掩盖不住。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礼”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是社会累积的公认的合式的经验,可以代代相传。
B. 礼的目的是在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的同时延续传统。
C. 人们对礼的服膺是经由教化而养成的,具有主动性。
D. 礼“有甚于道德”是说人可以违背道德,但不能失礼。
3.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不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像一家人一样”错,“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是说明乡土社会和里面的个人之间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从内心认可了这些规矩礼俗。一乡一俗里的人们都遵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范围内的公序良俗。法律在这里无从发生。
故选A。
阅读《登泰山记》,完成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