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 约21320字。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
  (练习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相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
  (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象的限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诗有字句长度的限制,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
  B. 儒、道两家思想都重视“无”与“有”、“言”与“意”的辩证关系。
  C.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的感情流动多变,难以全部直说。
  D. 含蓄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希腊雕刻而言,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
  B. 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C. 画家用大笔头画法描画人物,比画匠工笔细描的更显生动有趣。
  D. 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才最好。
  3. 材料中的下列论述,与“含蓄美”无关的一项是(   )
  A.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C.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 和顺积中,英华外发
  4. 在追求文学辞藻上,两则材料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 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ú即瘦)而实腴”。请从《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等陶诗中任选一首,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苏评陶诗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作者是说可能需要艺术家花费毕生精力才能追求到它,并不是说年龄越大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错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