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1630字。
临夏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代“龙学”者批评刘勰犯了“文学批评与文章学混杂”的谬误(参见朱荣泉《文心雕龙绪论》)。其实“文章学”正是刘勰论文的基本立场,他是持一种“大文学观”的。但“大文学观”并非取消文章与学术的界限,刘勰明确认识到治学与为文的不同:“夫学业在勤,故有锥股自厉;志于文也,则有申写郁滞;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大文学观”并不违背当时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分立的趋势。刘勰论儒家经典为后世各种文体的源头,为后世作文确立标准,但他不是经学家,没有从训诂和义理的角度论经典,而是从文章表达、修辞的角度品评经典,“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刘勰论诸子,也没有阐发各家的义理,所谓“《慎到》析密理之巧,《韩非》著博喻之富;《吕氏》鉴远而体周,《淮南》泛采而文丽”等,都是从文章表达和修辞的角度给予品评。论史传也没有评论历史事实,而是着眼于撰著史书的体例和原则等问题。可见刘勰始终是一个文章学家,重视文章的修辞,从情理和文采等方面探讨文章写作的表现力与感染力问题;并从重抒情尚文采的立场上对诗赋文体给予更多的重视。后世的文章,文的范围都甚为广博,虽然有畸骈畸散之不同,但“文”一直关涉从社会政治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强调表现力与感染力。诗被推尊为“文之精也”,后来小说、戏曲等逐渐得到重视,被纳入“文”的领域。这些基本趋势,都是与《文心雕龙》的大文学观保持一致的,是中国文论固有的传统。”
到了现代“大文学”被“纯文学”所取代,只承认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为文学,甚至连散文都一度被排斥在文学之外。中国源远流长的文章学传统就这样被“纯文学”消解了。
传统“大文学”观被消解,在学术研究和文化生活领域都已经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20世纪20-30年代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往往只涉及诗词、小说、戏曲,而忽略散文。散文创作和研究相对较为滞后,不能不归咎于所谓“纯文学”观的褊狭。古代把一切著于竹帛者皆视为文,重视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现在,文学成为一种专业和职业,把日常实用文字排斥在文学之外,轻视文章写作训练,导致普通读书人写作能力低下。钱基博曾经感叹“近世文章道尽,士不悦学”,专治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而于词章语言之妙,罕知吟会”。对词章语言之妙的考校,是中国文章学的传统,但现代的白话文“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叶圣陶《写作》),消解了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放弃了对语言的锤炼。朱自清《中学生的国文程度》曾指出:“现在的学生只知注重创作,将创作当作白话文唯一的正确的出路;就是一般写作的人,也很少着眼在白话应用文的发展上。这是错的。”所谓“创作”,专指纯文学的诗歌、小说、戏曲;所谓“写作”,则广泛包括社会日常生活的一切应用文。但一般写作的人很少着眼于白话应用文的发展,这不正是“大文学”传统被消解带来的后果吗?
(摘编自周兴陆《文心雕龙)研究须返本以开新》)
材料二:
王元化先生指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切实分析了历代文体演变的过程以及功能,主要是从教化伦理的观念来分析各种文体”。正因如此,笔者强调《文心雕龙》不只是一部文学理论,更是一部儒家人文修养和文章写作的教科书,这里的文章写作既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创作”,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文字工作。可以说,凡是需要动笔的事情,都属于《文心雕龙》所要研究的范围;而在刘勰的观念中,一张请假条和一篇诗赋同样需要认真对待,都应当精雕细琢而一丝不苟。“动笔的事情”最终所体现出的,正是一个人全部的文化修养。从而,刘勰“论文”的起点和归宿均指向“人文化成”的根本问题。在刘勰的观念中,“文章”之用,显然不同于今天所谓“文学”,正可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摘编自戚良德《从章学诚看“龙学”的回归与还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学”是刘勰论文的基本立场,他的“大文学观”注意到文章与学术的界限,也明确认识到学术与文章的差异。
B.到了现代“大文学”被“纯文学”所取代,只承认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为文学,连散文都未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文学。
C.现代散文创作和研究相对较为滞后,跟把日常实用文字排斥在文学之外的所谓“纯文学”观的狭隘,有非常大的关系。
D.刘勰所理解的文章写作范围广阔,既包括我们广泛接受的文学创作,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文字工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分析了“纯文学”观的不足,指出应摆脱所谓“纯文学”观的褊狭,注重文学,也要注意白话应用文的发展。
B.材料一先举出反面观点,而后批驳并提出观点,然后指出刘勰“大文学观”的重要性。材料二则是以总分结构进行论述。
C.材料一认为现代白话文写作,应重视文章学的传统,强化对词章语言的考校,“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存在不足。
D.材料二对王元化“《文心雕龙》主要是从教化伦理的观念来分析各种文体”的认识,并无新的阐发,只是证实王元化的观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刘勰《文心雕龙》:“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B.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C.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苏轼《答谢民师书》:“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4.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对《文心雕龙》的认识有何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勰的“大文学观”的意义或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个材料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母语
陈洪金
母语最初生长在石头与树丛包围着的洞穴里,一群人赤裸着他们的身体,宽宽的额头顶着不断下降的阳光,嘴唇的一翕一合。一种声音传到树丛的另一边,有人就回过头来,领略着声音对大地的认知与感受,体味着翅膀与牙齿对生存的威胁。汉语最初就是在丛林里形成的:篝火在山洞前面的草地上点燃起来,一群人围着火堆坐在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