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6480字。
广西河池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中、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传统戏曲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属于文化形态,主要存在于民间。这种民间戏曲具有质朴的、非艺术化的倾向,表达的是一种文化的参与和共融,而非纯艺术的审美咀嚼;另一种则属于艺术形态,是士大夫文人在民间戏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表现手段,使其更趋向雅致,具有了较高的审美性和审美价值,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戏曲艺术。而我们常常所说的戏曲现代化,更多的是戏曲外部形式的现代化。但在戏曲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戏曲现代题材和思想内容的表现上,而忽视了戏曲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戏曲艺术的现代化绝不仅仅为戏曲题材是否属于现代的生活,戏曲的思想内容是否曲折生动感人。换言之,一方面,现代生活题材当然是现代戏曲艺术应该表现的内容之一,甚至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但通过古代生活题材同样也可以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而另一方面,戏曲艺术的本体在于其形式的表达,即戏曲艺术之所以成为戏曲艺术,在于它独特的戏曲表达形式。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其可以反复欣赏的独特的形式美,是形式与内容两者和谐、有机的统一。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戏曲在现代的形式意义尤其显著。时下戏曲艺术的现代追求在“形式美”上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力度显见不足,也缺乏系统性,其更多着眼于强调反映现代生活和现代意识,甚至把内容也局限在主旋律的范畴之内,而应该重视的形式、艺术的继承传统和现代化革新却步履艰难,这正是戏曲艺术现代化的主要困境所在。
无疑,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摆脱这种困境、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戏曲是一种大众艺术、大众文化,它的根、它的脉、它的代谢机制都在民间,戏曲艺术的每次发展、繁荣,民间大众都发挥了积极、能动的作用,是改革、创新的主体,是戏曲发展的推动力,是戏曲一次次转型和新旧代谢的资源库,每一次革新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反观当代有一种越来越不尊重和漠视民间的趋势,这不仅让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革新失去可资借鉴的力量,同时也破坏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文化生态链,让戏曲与广大民众愈来愈隔膜,这正是我们戏曲现代化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缺失,也是学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当然,民间戏曲绝不会因为我们忽视它而自动消亡,因为它与民间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它就是民间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的生命绵延不绝。某些方面民间戏曲在追求其现代转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在一些地区,它甚至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现代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民间的重新发现和本质回归,对21世纪孜孜以求的戏曲人来讲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会是实现传统戏曲现代转型和步出困境的一把密匙。
(摘编自刘桢《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戏曲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
材料二:
“戏曲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命题。历经“求变图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一系列探索,中国戏剧(曲)获得了从古典走向新生的现代性底色。进入新时期尤其是新千年以来,反映当下生活、回应现实热点的现代戏越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戏曲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属于文化形态,另一种属于艺术形态,前者具有质朴倾向。
B. 戏曲追求形式与内容两者和谐、有机的统一,而戏曲在现代的形式意义尤其显著。
C. 民间戏曲的生命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民间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大众基础。
D. 百年来,中国戏剧(曲)历经“求变图存”等一系列探索,终于从模仿走向了新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戏曲创作实践中,可以通过改编现代文学经典、借助于演绎西方文学戏剧名著等发掘现代性。
B. 厘清并解决好从现实题材到现代艺术的关系问题,必能实现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C. 由于戏曲 现代化与现代性可以画等号,因此,表现现代生活的题材的戏曲天然具备了现代性。
D.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决定了戏曲的艺术化追求,决定了艺术拓展时必须坚守戏曲本体。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戏曲的现代性”内涵的一项是( )
A. 当下,戏曲的发展有雅化的明显趋势,有些戏曲宛如空中楼阁,成为少数人津津乐道的雾里花。
B. 有些新剧常以美丑、忠奸、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或者道德评判标准处理人物关系和情节的走向。
C. 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在现代审美观照下成 舞台经典,人性光辉跨越时空仍具现实意义。
D. “文革”中的一些“样板戏”刻意关注社会环境、政治变革的需要,但其音乐创作上颇有建树。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一作者认为“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戏曲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其理由。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终于从模仿走向了新生”曲解文意,原文是“‘戏曲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命题。历经‘求变图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一系列探索,中国戏剧(曲)获得了从古典走向新生的现代性底色”,只是获得了“从古典走向新生的现代性底色”,并不是已经“从模仿走向了新生”。
故选D。
(二)现代文Ⅱ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木匠杨树林
王振东
黄土洼有个巧木匠,叫杨树林,人称杨木匠。
行内的人都知道,木匠是做木工活儿的人的统称,有大木匠和小木匠之分,大木匠就是建房木匠,打家具的叫小木匠。若细分,还有耧匠、犁匠、棺材匠,等等。会做一两样物件,就是一个合格的木匠了;会三种以上的,便是巧木匠。杨木匠不但能建房,还会打家具,打耧,打棺材,梁檩椽枋门窗、犁耙耧秒桌柜,样样精通,是不折不扣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