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5740字。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文本含意的理解是一个非论证性推导过程。
  考察下列语例:
  (1)已知△1和△2均为等边三角形
  △1中的AB边=△2中的ab边
  ∴△1≌△2(两个等边三角形一条边相等,则它们全等)
  (2)A:你吃辣椒么?
  B:我是湖南人。
  A:好嘞。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以数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遵循着严格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性推理,如语例(1),要求推理的前提清晰、完整、无误,所得到的结论具有必然性。日常交际中,更多的情况则像语例(2),充满了省约,如B省约掉了诸如“湖南人爱吃辣”之类的话语,其中的含意要靠A凭借猜测添加出省约掉的经验或知识语境要素,补全自己在理解这句话的含意时的语境要素。在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中,由于往往加上了审美趣味,可能的含意变得极为丰富,如语例(3)中,“醉”“山水之间”的含意乃至于整句话的含意或意境基本上全靠领悟和想象力,难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
  上述语例呈现出从纯形式性的客观事实表述向情绪、精神、审美等主观内容的语体变化。相应地,不确定性在增强,推理的非论证性也随之增强,及至语例(3),含意推理就基本上属于典型的非论证性推理。一方面,自然科学要求遵守形式逻辑,属于严格的论证性推理,琐碎的前提均须被给出和补全,才能进行推理,得出的结论具有不变性和可验证性的特点,推理的过程和结论不因时间、空间、阐释者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无情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日常交际中,人们处在信息交换、视域扩大的过程中,交际过程充满了瞬时性和多变性,交际双方边猜测边推理,边矫正理解。这种推理理解一般既迅速又顺畅,人们对对方含意的推断只能做到基本清晰、大体上无误,而非绝对准确、无误,推理结果具有或然性。
  文学文本充满了类似于语例(3)中的各种修辞手法,追求意向性表述效果,许多含意难有定解,对其阐释依赖非论证性推理。文本所含的社会意义和情感意义,既表征了作者对所处时空等物理环境的即时性适应,又体现其长期累积的独特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和深度感悟,更出于他主观感受到的某种不吐不快的表达冲动。这些要素凝结成一种综合的意向即作者意图,其复杂性决定了它的推理理解不可能是直显的。这种推理的过程显然不可能是论证性的,结果也不是确切的。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不允许进行琐碎性推理,因为那样就消解了艺术性、审美性和想象空间,也就破坏了文学的旨趣。
  文本中只提供了相关的提示信息,读者必须据此寻找作者省略的语境项,构建出相应的视域,以此去适配作者本来的语境视域,推解出作者的意图,达成理解“其中味”的效果并加以阐释。作者和阐释者各自建构的抽象状态的脑文本和语境视域只能是不同程度地重合或融合,但绝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每一次阐释都是一次语境视域重构,而对同一文本的诸多阐释不会完全一致,也不可相互替代。
  (摘编自陈开举《文化语境、释义障碍与阐释效度》)
  材料二:
  首先,“言不尽意”是作者的美学创造,是作者灵活驾驭语言的结果。作者语言的美学创造具体体现在他的话语上,取决于他说话的独特方式。话语本身就包含情境,说明作者的表达离不开情境。比如,关于爱情的情感表达,《诗经•邶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常交际中常常充满省约,其中的含意要凭借听(读)者猜测添加出被省约的经验或知识语境要素,补全理解含意时的语境要素。
  B. 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因审美趣味,可能的含意变得极为丰富,依靠领悟和想象力对含意或意境才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
  C. 自然科学属于严格的论证性推理,琐碎的前提均须被给出和补全,其结论具有不变性和可验证性,推理的过程和结论具有客观性。
  D. 关于爱情主题诗歌的情感表达,不同作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一般而言每首诗都有一个情境问题,体现出作者的美学创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文本含意理解的问题,但两则材料的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 文学作品不允许进行琐碎性推理,因而在理解或阐释时不必考虑补全作者的复杂意图。
  C. 虽然作者的语言存在着个性化特征,但因为共通感的存在,使得理解和阐释成为可能。
  D. 无论作者信息是否完整,阅读与理解的情境都在不断变化,读者的阅读与理解都有差异。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B.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C.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 你闯了红灯,要接受处罚。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二自然段的行文思路。
  5. 文学文本含意丰富,言不尽意,难有定解。应如何理解文学文本的含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依靠领悟和想象力对含意或意境才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错误,原文是 “含意或意境基本上全靠领悟和想象力﹐难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也就是说即使靠领悟和想象力,也难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不必考虑补全作者的复杂意图”错误。由“
  (二)现代文阅读亚(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根火柴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