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790字。

  广东省韶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书写
  1.本题根据答题卡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力求做到书写正确、公整、美观。
  二、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文学教育往往侧重于培养人的审美鉴赏、情感共鸣与创造能力,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知识传递。它是一种对生活与社会现实的理性认知,更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碰撞、激发、佐证的过程。
  文学教育要移情于形象,注重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德感召力量。中国传统教育都很重视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但文学教育在对人的道德培养方面的功用,要经由审美层面上升至道德完善的层面。这一提升的基础是生动的文学作品、鲜活的文学人物。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演绎反映美德的主题,从而开掘出对阅读主体而言巨大的美德感召力量。
  提及文学教育对人的道德及人格塑造方面的功用,梁启超先生的言说可谓精辟。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意即变革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变革文学教育是树立新的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文学教育对人道德塑造的功用可见一斑。
  当下,科技突飞猛进,信息多元的生活愈加纷扰、喧嚣,也让人有身陷选择之中的烦恼。不以工具理性著称的文学,恰好能为焦虑、躁动的人提供得以诗意栖居的文化空间,为真善美性情的滋养提供养心安静之处。文学教育关键在于“立人”。文学的研习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潜移默化地陶冶道德修养、培养精神人格。而今,在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教育这种富含伦理价值的优良传统更不应被遗忘与抛弃。
  文学教育反映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指向审美,唤起共情能力。叶圣陶先生在探讨文学创作及文艺理论时曾坦言:文学是人生的表现,而人则可以借助文学得以更好地认识人生,继而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在他看来,文学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还培养学生的直觉、感情和想象。两方面的功用则共同指向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意义是指向人的精神领域,以建构高尚、和谐的精神世界为大任。人文素养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关乎逻辑与理性思考。它的内涵相较而言更为丰富,涵盖了情感道德、语言能力、精神领悟等方面。这些元素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对人的审美及共情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文学教育恰巧可以完成对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培育。人自出生以来就有喜怒哀乐,更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性渴求。这种渴求一旦在文学中找到对应的触动,人心中的柔软之处、温暖之处、神伤之处等都能得到情感的慰藉与安抚。恰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的,胸中恍惚不可捉摸之意境,借由文学艺术得以发挥,进而收获难以比拟的心灵满足。这种心灵满足想要在文学教育中实现,就应如朱自清先生所主张的,进入文学的世界,想文学人物之所想,感他们之所感,要把自己摆进去,“烧”进去,不能“隔岸观火”。如此,才能经由文学世界中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走向主体审美与情感共鸣。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新浪潮风起云涌,文学教育势必要发挥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教育特点,从根本上而言,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共情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改编自《文学教育重在培养健康人格》)
  材料二: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固然要看它的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而这些实力成长的土壤是这个国家人民向上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同该民族的文学史,就好比一个人和他的影子,是不可分割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先新小说”意为必先阅读新近的小说,这可塑造新道德和健康人格。
  B. 文学教育终极目的是指向人的精神领域,能够起到其它学科没有的作用。
  C. 两文引用梁启超的关于小说的观点,都是为了论证文学教育有重大作用。
  D. 若读经典创精品蔚然成风,在强国梦的路上“会听到更多美好的歌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教育是富有情感的知识传递,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和构筑人的精神。
  B. 在当前风起云涌的信息新技术的浪潮里,不以理性著称的文学教育也能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C.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这与文学教育中不重视文学的滋养作用和独特功能有关。
  D. 中国已有的卓越高贵健康的文学作品至今没有走向世界,这导致我们还没有独立的思想体系。
  3. 根据材料内容,下面各项中不符合“文学教育的共情力影响”的一项是(   )
  A. (宝黛一起偷偷阅读《西厢记》)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B. 《围城》表现了当时众多的知识分子的痛苦与欢乐,有人觉得“平易近人,却极易使读者柔肠百结”。
  C.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搞清楚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D. 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4. 请结合材料一评析下面的观点。
  有人认为语文课在“立人”的作用方面不如直接宣讲美德的思政课;认为语文老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直接把作品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告诉学生就行。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求雨
  赵树理
  金斗坪村的龙王庙,建筑在村北头河西边的高岸上。在解放以前,每逢天旱了的时候,村里的人便集中在这庙里求雨。把全村一百来户人家每八人编成一班,轮流跪祷。
  在解放前组织领导这事的是本村地主周伯元。周伯元怎样领导这事,引土地改革时老贫农于天佑在斗争周伯元大会上说的一段话就可以明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