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6590字。
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进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进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我们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莫春者,吞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的“曾点气象”。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无比眷恋与喜爱,从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
B. “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
C. “乐观”是基于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的观念和人生有限的事实,从而坚信“人能弘道”、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
D. “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进而完成“人道”,最终成为理想型“君子”的人性追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对“乐感文化”四重内涵进行阐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B. 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关系都有关涉。
C. 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
D. 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但二者对文献的分析有粗疏与细致之别。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汉乐府《薤露》)
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C.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D.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 材料二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题目中“忧乐圆融”的内涵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 互联网时代,部分青年人休闲娱乐除了酒吧、歌厅以外,就是抱着手机打游戏、看视频、聊八卦等等。有人认为这种娱乐至上、追求快感的泛娱乐化也是“乐感文化”的体现。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无比眷恋与喜爱,从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错误。由材料一“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可知,是尊重人的个体生命价值,不仅是“他人”,也包括自己。
B.“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错误。由材料一“‘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可知,原文说的是“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并不轻视个人奋斗。
D.“‘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进而完成‘人道’”错误。由材料一“‘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可知, “音乐和艺术的熏陶”是“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的条件,与“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完成人道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奴隶的母亲
柔石
她的丈夫是一个皮贩,就是收集乡间各猎户的兽皮和牛皮,贩到大埠上出卖的人。然而境况是不佳,债是年年积起来了。他大约就因为境况的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这样,竟使他变做一个非常凶狠而暴躁的男子,但也就更贫穷下去。在穷的结果得病以后,全身便变成枯黄色,连眼白也黄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