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460字。

  9.《说“木叶”》检测练习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
  陈友琴
  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在《文学遗产》第200期上发表了,我不同意他的那种看法。他的那种看法,好像也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
  ②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③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两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群木昼阴静。(韦应物《夏景园庐》)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④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假如林庚先生还认为上面所引的诗句,在字面上并没有绿字和翠字,请再读一下谢灵运的诗句:远水映疏木,空翠难为名。(《过白岸亭》)
  ⑤“疏木”也是“空翠”的(这“空”字绝无萧条之感,而是空灵可喜之意,连上青翠之翠,这里面何尝有一点光秃秃的树干的现象呢?)更不用说“珍木”“云木”“夏木”“乔木”“群木”和“山木”了。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又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⑥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出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
  1.第①段中的“持之有故”是指                 
  2.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判断是(    )
  A.艺术形象要具体例子具体分析。
  B.艺术形象的创造会受到经典形象的影响。
  C.艺术形象的细微差别会一字千金。
  D.艺术形象的衡量标准是经典形象。
  3.下列诗句不能从正面证明第⑥段画线句的观点的一项(    )
  A.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B.溪浸山光冷,秋凋木叶黄。(常达《山居八咏》其三)
  C.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王勃《临江二首》)
  D.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张耒《劳歌》)
  4.本文是如何批驳林庚对“木”解析的片面性的?请结合③-⑦段进行分析。
  5.陈友琴认为林庚在总结“木叶”艺术特征的规律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你如何评价?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说凉州
  林庚
  王之涣的《凉州词》里写了“黄河”和“孤城”,这曾引起过疑问,因为凉州城(今武威县城)离黄河还远,两者为什么会同在一起出现呢?最近又有人怀疑当时凉州所属是否有临近黄河的城。
  凉州古来原是一个广泛的地区,并不是单指凉州城说的(当然凉州城也无妨称凉州),而且最早的凉州城也不在武威。两汉以来凉州本指当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