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700字。
湖南省湘潭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5道小题。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量120分钟。
2.本试卷所有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否则不予计分。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7分)
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
①世界读书日前后,各种阅读推广活动举行,大江南北,书香浓浓;天气渐暖,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文化馆、红色文化遗址等人潮涌动,“文化游”广受青睐;多地文化惠民演出季活动启动,送戏下乡、优秀剧目展演等,为人们送上缤纷文化佳宴。放眼神州大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高品质的文艺作品,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一抹抹亮色。
②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十年,我国文化建设气象万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从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推进《复兴文库》等重大文化工程,到《觉醒年代》《山海情》《只此青绿》等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从“非遗热”“考古热”“博物馆热”等蔚然成风,到群众歌咏、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兴起的文化风尚,见证着我国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推动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再上新台阶。
③2020年6月,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簿上写下的感言,让无数网友泪目。“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余生永不忘你”,这位农民工的“图书馆情缘”,背后正是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给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重视文化民生,让越来越多人得到了审美的享受、精神的滋养。
④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只有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才能更好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
⑤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4月初,四川大凉山深处木耳小学的孩子们,写下了一份“心愿书单”;几天后,100册爱心图书从四川成都来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木耳山上,让孩子们雀跃不已。一次跨越500多公里的书香传递,为孩子们探索更大的世界增添助力。
⑥新征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让文化的灯火照亮每一个人,让文化的力量启迪每一颗心,一定能为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更丰厚的滋养,为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从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高品质的文艺作品谈起,引出论题。贴近生活,自然亲切。
B.第②段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C.第④段画线句中的“任何时候”一词,指代的是“船到中流、人到半山”之时。
D.第⑥段总结全文,呼应标题,号召人们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3.请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7分)
4.阅读下面的四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2022年3月,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当年9月秋季学期,单独设立的劳动课出现在了中小学生的课表里。
劳动教育必修课的独立设置,有利于发挥劳动课程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对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从四个途径实施劳动教育: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 、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顾建军认为,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参与和支持,除了体现在劳动过程中的适时适当指导外,还在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
【材料二】为加强劳动教育,某校拟增设“种植”特色劳动课程。结合该课程,制定了学习方案。见下表。
学科 学科知识 “学科+劳动”实践活动 可解决的种植实践问题
化学 酸和碱 测量种植园土地的酸碱度 确定能够种植的作物类型
生物 植物分类
植株的生长 了解作物的基本特征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变化 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授粉、剪枝、间苗、除草
语文 应用文写作 撰写种植日志 总结种植经验
【材料三】2023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节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生农场,看到孩子们为西红柿、黄瓜等浇水、松土、除草、授粉,总书记说,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来自劳动、来自生活。希望同学们从“学农”中感受到农作的艰辛和农民的不易,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劳动,锤炼意志品质,增长学识才干,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陕北梁家河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同乡亲们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从而“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