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90字。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
  2、品味语言艺术;
  3、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教学方法
  朗读体悟法(其实,教学本文,采用圈点批注法更好,边读边问边批注,最后总结。把大量时间交给学生朗读体悟,效果更好。)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散文"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
  2、品味语言艺术。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情境导入:播放秋景图片(幻灯片),谈谈你对秋天的印象......
  2、诗句导入: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汉代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战地黄花分外香。
  3、语言导入: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宋玉、刘彻、杜甫皆"悲秋",而刘禹锡、毛泽东则"颂秋",自是源于他们不同的"心灵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的世界,看看他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二、郁达夫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896年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三岁丧父,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翌年进入杭州蕙兰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
  1913年随兄赴日留学,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开始接触西洋文学,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21年,与郭沫若等人成立了创造社。小说《沉沦》为其代表作,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与彷徨,并塑造了一个性格忧郁和心理变态的青年形象,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惊世骇俗。1922年毕业回国。主要作品还有《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集》、《迟桂花》等。
  1938年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星州日报》等报刊副刊,发表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文章声援抗日斗争。曾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个月,在此期间暗中保护和营救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岛,年50岁。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多媒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表演朗读。
  四、再读,整体把握。
  (一)、朗读1-2段
  1、哪句话总写了北国之秋的总体特征?这句话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第2段写江南之秋(不是"故都的秋")有什么作用?
  3、这两段中最显著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