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5210字。
江西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热离不开文艺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深度开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如何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厅中沉甸甸的历史记忆,转译为可感可知的时代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复古,而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
近年来,诸多文艺作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当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加以匠心演绎、创新呈现,赢得了大众的喜爱。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让今天的观众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水下飞天舞蹈《洛神水赋》以精巧的构思重现曹植名篇《洛神赋》,让“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仿佛穿越千年,跃然眼前;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注重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深挖诗词背后的内涵,展现了中华诗词、音乐之美……这些根植中华文化,赋予时代审美的文艺作品涌现在电视荧屏、网络空间、表演舞台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触达更多人。
(摘编自赖睿《时代沃土中,传统文化馥郁芬芳》,《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日)
材料二:
好莱坞许多大片都取材于古希腊时期的史诗、神话和传说。中国的影视作品在利用传统文化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还有许多精彩绝伦的故事至今仍在沉睡。如何唤醒它们,让它们“活”起来?
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再学习与再认识。很多传统文化中的常识正在成为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守正创新,能使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厅中的历史记忆转译为可感可知的时代故事。
B. 《经典咏流传》将传统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注重时代化的表达与诗词内涵的挖掘,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C. 传统文化中的常识在当今正变得陌生化,如人们已不能正确解读“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及“七月流火”等成语。
D.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既有中国传统的哲学色彩,又有中国传统精神的现代呈现,可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第二段均提及传统文化,但前者强调传统文化的表达,后者强调对其再认识。
B. 好莱坞许多大片取材于古希腊文化,这启示我们,我国影视行业也可以向传统文化取材。
C. 解读中华传统神话故事,既要懂得某个神话的精神,更要认识到其共同蕴含着的民族精神。
D. 现代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技术壁垒,使蕴含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得到较好呈现。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B. 《周易•系辞传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C. 《人民日报》有言:“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 ”
D. 《诗经•大雅》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 近年来,各大文博机构纷纷推出文创产品,用巧思妙想激活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从故宫博物院的朝珠耳机,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从国家图书馆的甲骨文钥匙扣,到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毛绒玩偶,“把文物带回家”已然成为一种新潮流。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对上述现象加以分析。
5. 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活起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你的观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人们已不能正确解读”错误,原文“到底有多少读书人知道‘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指睡觉的床,而是井栏,还有多少人在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又有多少人能正确理解‘万人空巷’到底是人多还是人少”指很少人知道,而“人们已不能正确解读”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羽歌
张爱国
夜深人静。侧帐里,骆宾王怀抱大白鹅,眉头紧锁。大白鹅歪着大脑袋,瞪着大眼珠子,似有不满。忽然,骆宾王将大白鹅一丢,哈哈大笑——笑声还未高起,一把寒剑从身后架上他的脖子。大白鹅立即摆出战斗的姿势。骆宾王抬手制止,脖子不敢动:“谁?”
“骆大将军,偌大军营让老朽进来自如,还剑架项上。”声音苍老。“老师?”骆宾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