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90字。
7.2 《秦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散文文体特征,了解秦腔、秦地、秦人的基本特点。
2. 了解秦腔文化的特点,提出关于秦腔之类传统艺术发展前景的见解。
3. 分析文本内容,品味文章的重点句子,初步把握文中的描写手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作者在场面描写上的出神入化,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有机结合起来的散文独特的地域特色,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刻领会秦川人的精神面貌。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大气、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体会民间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难点:品读场面细节描写,体会秦人对秦腔的痴爱之情。
重点:分析文本内容,品味文章的重点句子。
学习提示
贾平凹以秦腔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秦腔》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欣赏时要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并且与秦腔艺术的韵味融为一体的。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山川,同样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俗民情,而最能体现一个地方民俗特色的,便是戏剧。“秦腔”是一种广泛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秦腔已经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和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秦川人生命的五大要素。
秦腔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主要流传于西北五省,在观众中特别是农村观众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逢年过节,吼唱秦腔是秦人表达快乐、倾吐悲伤的最佳方式。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贾平凹,一同走入古老的三秦大地,去感受一下“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吃碗长面喜气洋洋, 没放辣子嘟嘟囔囔。”的陕西风情。
二、作者介绍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中国当代作家。著有《满月儿》《腊月•正月》《浮躁》《废都》《古炉》《带灯》《老生》《极花》等多部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2008年,贾平凹凭借长篇小说《秦腔》问鼎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秦腔》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三、背景介绍
秦腔,中国西北地区传统的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