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800字。
江西省2023年5月部分高中学校第三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至四单元及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主流媒体作为公共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主战场、主平台,在深度融合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当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同频共振。
智媒时代,万物互联,众多文化生产机构“移步”互联网。主流媒体肩负着意识形态宣传、舆论引导及提升文化软实力等多种职责,是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的重要主体。
作为时代发展与变革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以报社、电视台等为主的主流媒体拥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如《西南联大》《国家宝藏》等深受公众喜爱的高质量文化资源,能够作为文化再创作和文化再生产的素材,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互联互通。经过合法授权后,可由其他文化生产机构进行二次创作,拓展公众文化消费新场景,使文化资源的数据价值得到更大发挥,文化在再创造和再生产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作为文化资源的连接者,主流媒体亦能依托档案馆、纪念馆等保存的珍贵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节目制作的内容和形式,推出更多数字文化精品,使中华文化“火”起来。《唐宫夜宴》“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成功“破圈”传播,便是很好的经验借鉴。正如费孝通所说:“文化有它自己的基因,也就是它的种子,这种种子保留在里面。文化既要在新的条件下发展,又要适合新的需要,这样,生命才会有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流传。
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需要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有线电视网络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家文化专网是宣传文化界的“新基建”,是主流媒体尤其是广电主流媒体需要积极建设的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
主流媒体可以利用VR、AR、全息成像等技术制作沉浸式视频、互动视频等新兴文化样态,以“云视听”“云体验”为抓手连接公众的“指尖”文化感知,实现广电媒体从“二维屏幕”到“立体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场景应用。善用技术有利于主流媒体在文化数字化中成为枢纽中心,连接“文化”与“人”,使文化资源与公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数字化的过程中更加具有参与感和获得感。
文化数字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一出“群像戏”而非“独角戏”。深度融合中的主流媒体是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排头兵。在文化数字化的进程中,主流媒体应该顺势而为,建立文化传播网和文化传播治理网。一方面,打通原始文化资源数据、用户数据、智库数据以及政务数据,将各层级媒体资源库的“数据孤岛”联通,通过数据增值为文化内容赋能。另一方面,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互联网平台、学校、城市广场、农家书屋等“场景”连接中提高文化数据供需匹配度。这既能发挥文化数字化的社会价值,又能通过数字资源变现,从而给媒体产业带来新的经济价值。
综上,主流媒体赋能文化数字化,以高质量文化数字内容丰富中华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依托自身传播能力以及传播体系的现代化转型,能够在观念创新、技术善用、内容生产等维度为文化数字化添加新动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
(摘编自陈笑春、孙海龙《主流媒体赋能文化数字化》)
材料二:
2022年5月,国家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一份关乎国家文化数字化全局的战略部署。
以阶段性来说,《意见》立足前后相续,步步为营。其指出,到“十四五”时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智媒时代,主流媒体要发挥公共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作用,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同频共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B. 主流媒体拥有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其他文化生产机构可自由利用其素材进行文化再创作,这样可以使其数据价值最大化。
C. 主流媒体要善于利用VR、AR、全息成像等技术,连接“文化”与“人”,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数字化的过程中获得“沉浸式”的参与感。
D.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不仅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为创新推进国际传播等提供了文化与科技动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宫夜宴》的成功“破圈”充分表明:文化既需要以珍贵的文化资源为种子,也需要在新的条件下发展,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B. 文化数字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主流媒体应联通各层级媒体资源库的“数据孤岛”,匹配各种应用场景,突出文化数字化的经济价值。
C.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坚持前后相续、步步为营的原则,国家在“十四五”时期以及2035年分别设置了中期目标和最终目标,科学合理。
D.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文化赋能”,强调要打通各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使其能有机深度的关联融合,进而实现聚合效应。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文化数字化建设的一项是( )
A. 2022年曲江新区推动西安城墙与腾讯云产业强强联合,建立“长安IN”文旅数字平台,以创新文旅附加产业的应用方式,实现区块链技术为线下景区赋能。
B. 广州大剧院携手华为打造“5G智慧剧院”,利用“5G+云+AI”等科技手段赋能传统舞台艺术,使传统舞台艺术拥抱“云演艺”,让观众享受沉浸式体验。
C. 2022年4月,国家发改委提出“102项工程”,提出推进国家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5G一体化发展。分类采集梳理文化遗产数据,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D. 浙江南浔古镇完成智能化改造,实现了景区5G、Wi—Fi信号、视频监控无死角和全覆盖,在人流量较多的地方建有7个智能急救站,游客满意度达100%。
4.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文化数字化,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5. 请根据材料一概括主流媒体赋能文化数字化需要着力于哪些方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自由利用”错,文中强调要获得“合法授权”。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突出文化数字化的经济价值”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并重;
C.“中期目标和最终目标”错,“十四五”是近期目标,“2035年”是中长期任务目标,最终目标说法也不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祁瑞宣的心里很为难。八月中旬是祖父七十五岁的寿辰。在往年,他必定叫三四桌有海参、整鸡、整鱼的三大件的席来,招待至亲好友,热闹一天。今年怎么办呢?这个事不能去和老人商议,因为一商议就有打算不招待亲友的意思,而老人也许在表面上赞同,心里却极不高兴——老人的年岁正像岁末的月份牌,撕一张就短一张,而眼看着已经只剩下不多的几张了;所以,老人们对自己的生日是特别注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