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930字。
江西省吉安市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3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果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建。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春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至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的理想人格生成于艺术与音乐。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论追求呢?按照《论语》所述,仁、孝、悌、爱、义诸德,均源自人类情感。这些情感既是仁之为仁的根基,也是儒家人道主义与性本善观的发端。为了育养这些情感,以便造就理想人格,就需要推崇两种教育方法:“游手艺”和“成于乐”。前者源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后者源自“兴于诗,生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道是规律,德是基础,仁是支柱,艺是涉及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自由游戏。艺与道、德、仁并列,说明其意又重大。“游于艺”意味着对实用技艺的熟结掌握,不仅涉及良好的理解力,而且涉及利用自然规律的能力。基于这种掌握,自由的体验便是“游于艺”的结果。“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造性直接相关,也同其他努力活动中的创造性体验直接相关。在本质意义上,这是对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审美自由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自由感意味着人格的全面成熟,因为人在这里完全掌握并能恰当运用实际技能和客观规律。再者,自由感还展示出人格的实用智慧,表现为一种自由意志力,能够助人自觉自愿和坚定不移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成于乐”与“游于艺”并行不悖,各善其长。在孔予思想中,乐近于仁,乐直接塑造情感性灵。诚如上述第二种说法所示,诗激发人心,使其得以善化;礼是行为规范,确立君子风尚;乐是至高艺术,助推人格完善。比较而言,诗给人以启示和灵感,主要是凭借诗性形象与诗性情感,其中所采用的明喻、隐喻与比喻等修辞手法,会唤起人的情感反应,唤起人对诗里所述事件情景的关切。礼由外而作,别异群分,强制人类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相关的典章制度与行为规范。乐直抒胸臆,滋养情怀,感化和升华人的意志与精神。有鉴于此,“成于乐”之所以高于诗、胜于礼,就是因为乐本身能够从内滋养和修炼人的情智与精神。
“游于艺”和“成于乐”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均有助于促成自由的快感,但各自所引致的结果却有所不同。“游于艺”所体验到的快感,一般是通过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而获得,“成于乐”所体验到的快感则直接与人类个体的内在精神相关联。故此,这种自由的快感,自身具有多面性。它既是自然而生的心理情感,也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生活自由。人的智慧与道德行为在其中得以积淀,转化为心理本体,超越智慧与道德。获得这种自由快感之后,人就有可能实现理想人格,使自己安贫乐道,笑看荣华富贵,蔑视强权势力,处世自由自在。这关乎人生,也关乎美学,这也恰恰构成仁(人)的最高境界。
沿着上述路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进而提出一系列更高标准,推升了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孟子明确指出善、信、美、大、圣、神六大层级。显然,“美”的层级不仅与“善”“信”两个层级有别,而且高于这两个层级。“善”的层级与“可欲”相伴,在此意指人们所作所为所欲所求,均符合仁义原则。“信”的层级与“有诸己”相若,在此意指人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在任何情况下都遵从仁义原则。因为,这两项原则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美”的层级与“充实”等同,在此意指人的行为自然而持久地遵循仁义原则,人在这里已将这仁义原则纳入自己的人格和自我意识之中。“大”的层级与“充实而有光辉”相当,在此意指存在某种光明、恢宏与优美的东西,彰显出仁义原则的伟大力量。“圣”的层级以“大而化之”为特征,在此意指成圣者为后世树立行为典范,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不仅能够引导人们崇仁尚义,而且能够将其转化为道德良善之人。“神”的层级以“圣而不可知之”为特征,在此意指不假借外显的努力就已成圣,就已实现人性的完满,这是因为“神者”具有神秘而不可测知的伟大潜能。
(摘编自王柯平(中华传统审美意识四原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所述的仁、孝、悌等诸德均与人类情感相关,人类情感是儒家人道主义与性本善观的发端。
B. 孔子推崇“游于艺”等教育方法,认为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六艺之中。
C. 道是规律,德是基础,仁是支柱,乐能直接塑造人的情感性灵,艺与道、德、仁并列,意义重大。
D. 与“可欲”相伴的“善”,指人们所作所为所欲所求均符合仁义原则,借“善”可实现完满人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本身能够从内滋养和修炼人的情智与精神,所以“成于乐”高于诗,胜于礼。
B.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对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标准。
C. 孟子理想人格的六大层级由“善”至“神”,成为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各层级彼此有别。
D. “圣”可以让人们崇仁尚义,转化为道德良善之人,具有“大而化之”的特征。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的理想人格脱胎于艺术与音乐,“艺”是涉及“六艺”的自由游戏,“乐”可滋养情怀。
B. “成于乐”源自《论语•泰伯》,孔子认为,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C. 审美自由感能够帮助人自觉自愿、坚定不移地奉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信念。
D. 信,即人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应遵从仁义原则,这里的“信”与“有诸己”的含义相同。
4. “游于艺”与“成于乐”在“所体验到的快感”方面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5. 如何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借‘善’可实现完满人性”理解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最后一段“‘神’ 层级以‘圣而不可知之’为特征,在此意指不假借外显的努力就已成圣,就已实现人性的完满”可知,“神”的层级不需要借“善”就已实现人性的完满。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鞋匠与市长
赵本夫
鞋匠在这个巷口补鞋已有四十多年了。刚来时留个小平头,大家叫他小鞋匠,现在满脸皱纹,大家叫他老鞋匠了。
很多年前的一个黄昏,鞋匠正在低头补鞋,突然刮来一股风,一张小纸片飞旋着飘来,啪地贴在他额头上。后来的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当时他眯起眼拿下纸片,正要随手抛掉,却发现小纸片上有几个字,就不经意地看了一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