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90字。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一、教学内容分析
《峨日朵雪峰之侧》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自读课文这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这首诗写于特殊的年代,这时的昌耀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诗人没有消沉,而是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坎坷的命运,艰苦的生活,磨炼了诗人的意志,更砥砺了诗人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1. 自主诵读诗歌,梳理诗歌脉络,把握诗歌内容;
2. 深入体会诗歌氛围,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主诵读诗歌,梳理诗歌脉络,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歌氛围,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抒情写志的一种体裁,能够以最凝练的方式来表情达意,《沁园春•长沙》抒发了毛主席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和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力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勇猛革命精神,《红烛》展现了诗人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当代的青春之诗,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
(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 作者简介:昌耀( 1936- 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14岁参军,参加了抗美援朝,1953年负伤回国,同年进人河北省荣军学校。1956 到青海文联工作,后长期在农场劳动,1979 年复出到青海作协工作。代表诗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等。《峨日朵雪峰之侧》是其短诗中的精品。
2. 人物经历:1936年6月27日生于湖南常德市一个有着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早年丧母,其父王其桂与伯父王其梅,从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
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
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
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
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
2000年诗人过世,有《昌耀诗歌总集》行世。
3. 写作背景:本诗初稿写于1962年。早期的昌耀已经提前进入冷寂和苦闷,所以此时的他在写作诗歌时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关照和揣摩这一时期的冷寂和苦闷,这就是他创作《峨日朵雪峰之侧》的直接意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