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400字。

  巴中市普通高中2021级"零诊"考试
  语  文
  (满分150分  150分钟完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答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答题时必须
  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规定的答题区域以外答题无效,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散文须有学,就是要有学养。所谓学养,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学养与知识储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仅仅是知识储备。学养是学问和修养的综合,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够传递生命信息的书卷气。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家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厚度。好的散文,应当以知识为核心,闪烁着知性的光辉,流露出作家的学养、涵养、修养,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应该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古人那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蕴含着知识的光辉,令人回味无穷。
  散文须有识,就是要有见识。“识”与。“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学未必有识,但有识必先有学。学是识的前提和基础,识是学的升华和结晶。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散文的高度。唐代刘晏明确提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文艺观,强调“士”要先培养自己的胸怀、器识,培养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然后才能从事文艺创作。“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曾在《典论•论文》中强调了文章的价值,认为文学创作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伟业,是万世永不消亡的大事。可以说,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自觉承担了较为重大的社会责任,表现了当时人们最关切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战国策》中的那些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白居易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纵观古代散文传统,占据绝对优势和统治地位的是“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在作品中表达一种价值、一种追求,或者表达对某种价值的希冀和愿望,这不就是文学的责任吗?从《论语》的“仁义礼智信”,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若干“道”语,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天下观、人生观、价值观。作家有着怎样的胸襟,才有怎样的格局;有着怎样的格局,才有怎样的境界。有大胸襟者,方有大格局;有大格局者,方有大境界。
  散文须有情,就是要有情感、有情怀,有情的散文才有温度。“情感”是散文的基底和内核,没有情感的散文是冷冰冰的,不能给人以温暖。中国散文素有伟大的抒情传统。陈世骧认为:  “抒情精神在中国传统之中享有最尊尚的地位,正如史诗和戏剧兴致之于西方。”我国古人没有情感教育这个概念,但是很多散文实际上起到了情感教育作用。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都是以情动人的上品。清代张潮表示: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
  散文须学、须识、须情,是一个很高的标准。纵观当下的散文创作,学养不足、见识不深、功力不够的问题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不少散文,可以说才华有余,学识不足,没有感情。也许有的作家忙于创新,不屑于学习传统,这是很危险的。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我说句不大恭敬的话,他的作品为什么语言不好,就是他作品后面文化积淀太少,几乎就是普通的大白话。作家不读书是不行的。”“看来所有的人写散文,都不得不接受中国的传统……既然我们自己的散文传统这样深厚,为什么一定要拒绝接受呢?我认为二三十年来散文不发达,原因之一,可能是对于传统重视不够。”我相信,不管散文如何变化如何创新,它的这些基本价值永远不会过时,学、识、情,这个本不能丢。这是散文的生命,是散文的灵魂,也是散文之所以存在的价值之所在。广大读者之所以依然爱散文,爱的就是它所传达出的真善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摘编自徐可《“学、识、情”是散文的生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养是知识储备在一个人身上展现出来的整体气质,是能够传递生命气息的书卷气。
  B.见识是建立在学养基础上的思想,反映的是作家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等的看法、观念。
  C.我国古代没有情感教育的概念,但像韩愈一样的大家写出许多以情动人的上品,承担起了情感教育责任。
  D.当下许多作家忙于创新,不屑于学习传统,因此写出的散文才华有余,学识不足,没有感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可以作为例子来论说作家应具有胸襟格局,从而论证散文须有识。
  B.文章在行文中注重引用,比如引用汪曾祺先生的话,既使内容丰富,又增强了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C.文中“求木之长者……本固才能枝荣”,使用比喻论证,将抽象道理具体化,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重点论述了散文须有学、识、情的创作主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富五车的学者能更得心应手地写出闪烁着知性光辉令人回味无穷的好散文。
  B.不要为作文而作文,文以载道,文学创作要自觉地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C.当代散文不管如何变化创新,都要接受、传承古代优秀散文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
  D.作家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厚度,思想决定了散文的高度,情感决定了散文的温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扇子,在我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
  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如古籍中提到过“舜作五明扇”。但有关图像和实物的发现却较晚。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东周、战国铜器
  上刻画的两件长柄大扇,以及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