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470字。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训练:《变形记》教考结合试题 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促织》与《变形记》在故事整体设定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篇作品都叙述了变形故事:一个是人变成了蟋蟀,一个则是人变成了甲虫。借助于这种变形手法,在貌似荒诞的叙述背后,作品表达出对社会重压下人的命运的思考,即对人与物之间的异化关系或者人的异化的思考,从而具有了深刻的批判性。
《促织》写的是一个在外力残酷压迫之下的小人物“离魂”的人间惨剧。人原是万物之灵,蟋蟀本是捕捉来给人当小玩意的,但在《促织》中,一切都被倒转过来──人成了一只可怜虫,而“蟋蟀”倒像在玩弄着人的命运,成了成名一家生死、吉凶、福祸的主宰。作者表面上写小小的蟋蟀,实际上则是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层层官员和处在社会底层、身受好几层压迫的老百姓,自上而下地串联起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如果说蒲松龄只是无意识地涉及异化的问题,那么卡夫卡则是有意识地以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深刻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普遍的人的异化现象。人在一夜间变成了甲虫,从生理现象看,是反常的、虚妄的、荒诞的;而从社会现象上讲,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一旦失去谋生的能力、谋生的手段、谋生的资本、谋生的机会,就无异于变成一只甲虫。格里高尔发觉自己变成甲虫后,那一串焦急的心理活动正反映了他一年到头过的都是那种惴惴不安、灰黯屈辱的日子。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非人的生活”。
《促织》思考问题的向度首先指向社会,而《变形记》则主要是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不同的思考向度,体现出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影响。我们知道,中国社会是建构在一个个家庭的基础上的,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在这样的社会格局中,个人的所有生存目的、生存价值指向的都是家庭和社会。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群体的利益(更多的时候就是家庭)高于一切,所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就成了很多中国人的追求。而西方社会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个人,或者说是依附于团体的个人。因此,强调个人的权利,对个人的关注,就成了西方社会鲜明的特点。因着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在思考问题时就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中国人总是将人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来观照,并进而思考人的命运;而西方人则习惯于以自我的眼光去审视社会,从而思考人的命运。《促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促织》与《变形记》都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出对社会的批判。
B. 同是在讲述故事时使用变形手法,蒲松龄是无意识的,而卡夫卡是有意识的。
C. 因为各自文化不同,《促织》与《变形记》中人物对自我的认知也明显不同。
D. 新媒体既可以为人们带来娱乐与便利,又有可能变成束缚人和奴役人的力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样关注“人的异化”,材料一属于文学评论,透过文学作品分析人性,材料二直接分析社会现实中的问题。
B. 两则材料都重视梳理主要关系,材料一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材料二揭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间的博弈。
C. 封建社会里人们容易受制于忠孝观念而牺牲自我,互联网时代人们往往由于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而丧失自我。
D. 为了人类历史的可持续发展,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必须始终保持平衡,避免其中某一方的力量超过另一方。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人们沉溺于网络互动而日渐丧失现实沟通的能力和乐趣。
B. 人工智能机器人ChatGPT强大到让许多人担心自己失业。
C. 掉进消费主义陷阱的人拼命想通过网络购物来证明自己。
D. 有些人将网络当成了法外之地而暴露人性中黑暗的一面。
4. 常见的论证结构包括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等。材料二的论证结构属于哪一种?请简要分析。
5. 《变形记》所揭示的人的异化与新媒体环境下人的异化,在表现和成因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变形记(节选)
卡夫卡
①大概在变形一个月以后,妹妹葛蕾特注意到了格里高尔新发现的娱乐——他的脚总要在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黏液——于是她想到应该让他有更多地方可以活动,得把挡路的家具搬出去……
②在拖了至少一刻钟之后,母亲提出相反的意见,说这张柜子还是放在原处的好。不幸的是,妹妹却有不同的看法。母亲的劝说只能使她决心不仅仅搬走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