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7640字。

  高2023届高三上期10月月考试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义”一词古已有之。西方的“正义”,原指“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引申为“符合天性,直截了当,不偏斜”。一般来说,西方正义观从人的本性出发,以强调人的权利为重点,重在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对社会加以批判与建构。
  而在汉语中,“正义”则可拆成“正”和“义”两个字。“正”是“正中、不偏斜”,这与西方的意思有些相同;而“义”的原意是“宜”,即“恰当、合乎情理”。两字合起来的“正义”,就是合乎正当的情理。在中国古代,经过儒家仁义学说的演绎,“正义”成了最重要的道德价值判断。荀子说:“苟非正义,则谓之奸邪”,代表了正义与邪恶两分法的正义观,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向。
  通过词源考证可以看出,中西方正义观既有总体上的一致,也有思考路径的某些不一致。
  首先,中西方的正义观在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正义”的共同本义,可以简单概括为“理应如此”,即“应然之理”。“理”既包含自然之理,也包含人性之理。中外古人凭借自己的想象和追求,创造了“正义”这个最高价值观念,为人类追求高尚的生活提供指南,并让它与一切邪恶、罪行、腐朽等相对立。因此“正义”作为东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人们的信念及信仰对象,成为一个普遍的评价尺度,这个尺度既适用于评判每个人的每个行为,也适用于评判任何国家社会的制度体系。
  其次,中西方的正义观存在着一定差别。从中文角度说,如何理解和处理“正”和“义”的关系,必然成为一个思考的起点。因为“正”主要是个描述词,源于对人的存在和对象事物本身“实然”状况的认知和理解;“义”则主要是个价值词,源于对人的主体行为的“应然”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正”与“义”之间,可能包含一种偏正关系:是首先确认“正”之本态,以正为义,以正导义,从“实然”导出“应然”;还是首先确认“义”之准则,以义为正,以义导正,以“应然”来指导“实然”。这两种可能的选择,正好反映出中西方传统思维的不同特点。大体上可以这样说:西方传统重在“以正为义”,而中国传统则重在“以义为正”。
  在西方语言的传统中,从“置于直线上”引申出来的“人人各尽其职”,显示了一种“以正为义”的本意和思路。这就是“存在即合理”,西方思想家以承认和尊重人的天然本性、自在生命和现实状态为根据,去思考和说明什么是应有的善。因此西方思想家对正义的理解和阐述,多从人的权利与社会秩序出发,进行现实性的具体分析,从中揭示现实生活中构成正义的要素和形式,从而将正义一步步地具体化为诸如“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制度正义”与“程序正义”,“权利正义”与“分配正义”,“补偿正义”与“惩可正义”等具体类型,再一一研究如何改进它们的设置。这种日趋实证化的探究,把对正义问题的追究和对正义事业的追求,引上了对社会制度与法律设置加以批判考察的轨道。也正因为如此,“正义”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强势”概念,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正义理论的特色。
  而在中国历史上,则呈现一种“以义为正”的思考路径。古人先后用“义”与“利”的对立来强调“义”的内涵,用“天理”与“人欲”的尊卑来阐发“义”的根基,用“君子”与“小人”的身份来展示“义”的形象等、这些都是着意于贯彻“以义为正”的正义观,总体上并未超出个体道德和儒家仁义学说的眼界。特别是,由于其中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的深度联系和思考,“人权”概念往往被掩盖和淡化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献中,“正义”长期是一个似有似无、可以被各种道德规范替代的“弱”概念,甚至“正”“义”二字也很少在这个意义上连在一起使用。
  直到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面临现代化的挑战,加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正义”才重新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范畴,中西正义观进入了一个融汇交通的时期。
  (摘编自李德顺《中西“正义”理念之异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般来说,西方正义观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对社会的批判与建构,进而实现合理的社会秩序。
  B. 中国的正义是指“合乎正当的情理”,经过儒家的演绎,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向,丢失了法律与制度的意识。
  C. 正义的本义是“应然之理”,作为东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正义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的信念及信仰对象。
  D. 直到近代以来,“正义”在中国才重新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范畴,中西正义观进入一个融汇交通的时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词源考证的角度,对“正义”含义在中西方的异同进行了深入的论证,论述严密有力。
  B. 文章引用荀子的话,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代在正义观上的“两分法”,强调其道德评判标准。
  C. 对中西方“正义”理念,文章不仅论述其相同部分,更重点论述两者之间的差异,辩证科学。
  D. 中国古代正、义二字很少连用,主要是因为“正义”一词被道德替代了,作者对此委婉提出了批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西方正义观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思考路径上则是完全不同的,西方传统重在“以正为义”,而中国传统则重在“以义为正”。
  B. 在“正”与“义”之间包含某种偏正关系,“正”指“实然”状态,“义”指“应然”认知,西方强调以“应然”来指导“实然”,中国强调从“实然”导出“应然”。
  C. 西方的正义观多从人权与社会秩序出发,进行现实性的具体分析,常常具体化为“程序正义”“权利正义”等,并逐渐在社会实践中成为强势概念。
  D. 中国历史上,“义”内涵丰富,总体上属于儒家“仁”的学说,由于淡化“人权”概念,导致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的深度联系和思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丢失了法律与制度的意识”错误,从文中来看,并非“丢失了法律与制度的意识”,而是法律与制度的意识不明显。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主要是因为‘正义’一词被道德替代了”归因错误,从文中来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1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一座富有河套文化特色又充满新兴产业朝气的建筑引人注目一一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
  巴彦淖尔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河套粮仓”的美誉。这里肩负着种粮和育种的重任,是我国小麦种子的繁育地之一。随着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