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990字。

  江苏省镇江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期初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中国先秦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称世界逻辑三大源头。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近代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
  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和推理的要素。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的具体思维对象。就外延的含义来说,它是本质属性的对象,是概念的量的方面,说明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其范围程度及其所能达到的极限。一个思维对象只有具备内涵所反映的全部特性或本质属性的时候,才属于该概念的外延。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
  (取材于周建武的《逻辑学导论》)
  材料二:
  中国诗河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没,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
  从逻辑上说,这种谐音双关是一种"音"的巧用,以词语"音齐"的相谐,而使语词的内涵,外延发生向谐音语词的内涵、外是的转化。如果领略和意识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逻辑以思维为研究对象,中国、印度和希腊是世界逻辑学的发源地。
  B.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培养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C.“不合逻辑”的语言常显得新鲜奇特,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
  D.“无理而妙”全无逻辑基础,但要赏析它却离不开正确的逻辑思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于亚里士多德的“大逻辑”传统影响深远,直到19世纪还在逻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逻辑学的研究要作用于现实生活,要以增强人的逻辑性、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的。
  C.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诗歌语言,所以诗歌创作要打破逻辑束缚,求新求变,方能成就佳作。
  D.诗歌的语言是个性化的,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如果刻板地用逻辑逐一衡量,不免会产生误读。
  3.下列对概念内涵与外延关系阐述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内涵反映思维对象的特性越多,外延所包含的具体对象越少
  E.内活侧重于概念的质,外延侧重于概念的量。
  C.内涵与外延共同构成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
  D.在特定的条件下,内涵与外延可以相互转化。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以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为例,论证材料二画线句的观点。(4分)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你得站起来,”他发现玛丝洛娃坐着不动,和颜悦色地说。
  玛丝洛身姿矫捷地站起来,现出唯命是从的神气,提起高耸的胸部,用她那双笑盈盈而略微斜睨的黑眼睛直盯住庭长的脸,什么也没回答。
  “你叫什么名字?
  “柳波芙。”她迅速地说。
  聂赫留朵夫这时已戴上夹鼻眼镜,随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