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770字。

  2022学年第一学期9+1高中联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4.学生和家长可关注公众号查询个人分析报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人凭着经验和智慧,发现人类居住的地球表层的山川水土的差异,影响了生物存在和器物制造的品质,又体验到山川水土上氤氲着一种“气”,与人类呼吸相通,生命相依。地理环境以独特的地形、水文、植被、禽兽种类,影响了人们的宇宙认知、审美想象和风俗信仰,赋予不同山川水土上人们不同的禀性。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地理环境制约较多,又以为“万物皆灵”,崇拜自然物象,特殊地域的万有物象就在冥冥中嵌入其心灵深处,形成原始信仰,并携带原始信仰这份文化行李,习惯成自然地走向文明。
  ……
  在中国,“地理”向来是经史子集四部中“史部”的分支,这种“以史为干、以地为支”的原生知识结构,使“中国地理学”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言其地分”“条其风俗”,成为地理学的基本思路,并将之与圣人的学统联系起来,有所谓“凡民含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言圣王在上,统理人伦,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剔除其间的圣王教化说教,可以看出其在知地理中强调“观风俗”,形成非常深厚的“风俗地理观”。
  早期文献是史地纵横,文学蕴含于其间,而蕴含则是以“风俗”作为萃取剂的。众所周知,中国诗歌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诗经》,一个是《楚辞》。《诗经》的收集,《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六艺略》,提出了“采诗说”:“《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里也隐含着一个“风俗地理观”。如此采诗,自然采来了不少平民的或泥土的声音。那么,朝廷乐师又是如何对之结构和编撰,最终经孔子删定的呢?《诗经》分为三体:十五国风,大小雅,以及颂。这个顺序就是由地理的民俗,通向士人阶层,通向朝廷的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的祭祀,穿越了原野、朝政、天国三界,而这一切是以地理作为基础的。十五国风开始于“周南”和“召南”,就周公、召公在汉水、汝水、长江流域这一带,推行其政治教化,从现实的政治升平而开始,然后再回到地理的方国。先回到卫国,卫、邶、鄘,这是过去殷商王朝的核心地带,然后回到洛水流域,它先从中国要害地方商、周两朝最核心的地方开始十五国风,然后扩散到周围扩散到郑、齐、魏、唐,唐就是晋,现在的太原一带;还有秦、陈,陈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安徽亳州一带。从地理的核心转到周边,最后回归幽(今陕西彬县),幽在歧山之北,是周人的祖先公刘崛起之地,所谓“笃公刘,于幽斯馆”“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是周朝开国的地方。《诗经》的十五国风,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地理意识,由中心到边缘,由现实到历史,以漩涡式的地理运转脉络,总揽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五百年之间中原诸国民间的吟唱,颇多“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人间声音。《诗经》的诗歌跳动着二三千年前中国人的精神脉搏,其十五国风以螺旋式的地理结构,牵引着中国人文对中心与边缘、历史与现实的结构性想象和安排。
  作为另一个诗歌的源头的《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楚人多才,奇思妙想,产生了屈原的《离骚》《九歌》这样的千古绝唱。他用楚国的语言、楚国的声韵、楚国的地名、楚国的名物,展开了富有神话色彩的想象,与天地鬼神进行令人心弦颤动的对话。楚国疆域本是三苗迁移居住之地,这里的巫风祭祀歌舞,自然会刺激长期被流放的屈原,孕育着他神异奇诡的想象力。对此,一千年后的流放文人刘禹锡身临其地,犹有同感。《新唐书•刘禹锡传》说:“禹锡贬连州刺
  1. 下列对材料相应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史为干,以地为支”的原生知识结构既能观风俗,也能施行圣王教化。如要推行王者的说教风化,移风易俗,孔子认为“乐教”是很好的方式。
  B. 从民间的“诵”“咏”到“风雅颂”,经历了采诗之官、朝廷乐师、孔子、朝廷官员、王者共五重修整,而王朝需要推行政治风化,则反向为之。
  C. 与十五国风截然不同的独立系统《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立足楚地风俗风物,展开浪漫想象,与天地鬼神对话,成为长江文明的诗学源头。
  D. 儒学能在鲁国本土区域生根,源于鲁国保存周公礼乐最为完整,“周礼尽在鲁矣”,又融合了鲁国民间文化及周边的夏、商文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地理环境制约较多,加之崇拜自然物象,形成原始信仰,人类携带着这份信仰,习惯成自然地走向文明。
  B. 中国早期文献无“地理”独立分支,后人按照“言其地分”“条其风俗” 方式,从两大源头中,厘清地理结构,寻味文学意蕴。
  C. 《诗经》十五国风的地理运转脉络是从地理的核心转到周边,最后又回归周朝开国的地方,形成了中心到边缘、现实到历史的地理结构性安排。
  D. 清人舒位、唐人刘禹锡、战国屈原都感受楚地楚风的原始野性活力,借用楚地语言、声韵、地名、名物创作或仿作,其神异奇诡的想象力造福后人。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作者“风俗地理观”观点的一项是(    )
  A. 《论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 《兰亭集序》(王羲之):“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D.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4. 请根据材料简要阐释如何以“风俗”为萃取剂确认“诗学双源”?
  5. 西汉的建立诞生了正史《三国志》,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请结合材料,简要阐释《三国演义》如何体现文学地理学的“七巧板效应”?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共五重修整”曲解文意,而且“推行政治风化,则反向为之”于原文无依据。从材料中“如此采诗,自然采来了不少平民的或泥土的声音。那么,朝廷乐师又是如何对之结构和编撰,最终经孔子删定的呢?”“这个顺序就是由地理的民俗,通向士人阶层,通向朝廷的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的祭祀,穿越了原野、朝政、天国三界”可以得知,根据“采诗说”采诗官收集民间声音,经过朝廷乐师的结构和编撰,经孔子的删定,再到朝廷。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段一
  陌上花开缓缓归(节选)
  冯丽君
  平头沟村终于到了。这是一次始于偶然的相遇,一路上马步升心心念念一定要带大家来看一看的地方。在一次有关崇信未来发展的论坛上,他听到有人提起崇信的平头沟把窑洞改造为养牛场,带着对窑洞的感情,对旧物利用的欣喜,欣然前往平头沟。在那里,他遇见了梁老爷子。此次相遇后不久,就有了《平头沟的朝气》这篇文章。现在,我们也与平头沟相遇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