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280字。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根据提示,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10分)
  诗传情。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马致远的“夕阳西下, ② ”(《天净沙??秋思》);李益的“③ ,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浓烈的情感。诗言志。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 ④”(《秋词》);陆游的“ ⑤,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谭嗣同的“⑥,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让我们体会到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文也给我们带来思考,正如《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⑦”让我们明白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⑧,于我如浮云”,让我们懂得了人不可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道理:《次北固山下》“ ⑨,⑩”告诉我们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哲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10分)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春节的中国仍是世界上备受关注的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叫作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作“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要觅食人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被啪啪的鞭声吓得甲 。它窜 ①到另一个村庄,又被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吓得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 huī ②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 乙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的过年习俗。另一种说法是,丙 。
  (1)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2分)
  ①______( A.cuànB. chuān )
  ②______(A.晖 B.辉)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人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甲______(A.惊慌失措 B.措手不及)
  乙 ______(A.抵制 B.抵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②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③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④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A. ①④③② B. ①④②③
  C. ②③④① D. ②③①④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3~4小题(6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设问点题,在一问一答中,写出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 首联“秋”字既点明季节,又勾起人们的思乡愁思,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C.“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巴山之水灌满秋池的夜雨景象。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写诗人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欢乐情景。
  4.这首诗是诗人滞留巴蜀时所作,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说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小题(16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注】①日:一天天。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家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5.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